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全國國中基測个迷思摎迷失

黃永達

5月20,21兩日个國中基測正考忒,報紙對這擺有北北基基測從全國基測獨立出來,變有兩地區無共樣內容个基測,講係「一國兩制」,又提到北北基連英文就出兜在地个題材,講恁樣對外縣市來「上京赴考」个考生無公平。

筆者認為這兜媒體个講法係一種嚴重个文教迷思摎迷失,第一,基測制度係一致个,參考基測做分發,全國就係恁樣做个,當然毋係「一國兩制」,這係一國一制兩文教區(兩基測內容);第二,「上京赴考」係自家加選个,無人迫汝做跨區考呀!

筆者認為,分做兩文教區係早就愛恁樣做个,毋單淨愛恁樣分,還應當分做四个或者六个文教區,每一區就愛有佢个在地思考。恩裡做得分兩文教區做開始,再做分較多文教區个改革,各地个學生仔應當愛在在地讀高中,像讀初中(國中)共樣,繼續培養佢在地个情感,恁樣乜正做得達到區域平衡。

全國一國一制一文教區,這係專制化、單一化、簡約化个「大一統」思考,非常保守、封建、懶尸、無文化觀念。台灣雖然無幾大,各地歷史人文地理卻各有佢个特色,分做北中南東四區,或者分像北北基、桃竹苗及中投客語區、中彰雲嘉、南高屏、宜花東、金馬澎等六文教區(基測考區),考科中像社會(含史地、風俗)當然無話講,連英文、國文、自然,就應當有相當部分係在地特色个考題,連數學應用也做得恁樣做,筆者認為,大約在地(所在地文教區)佔1/4,台灣1/4,亞洲1/4,世界1/4係盡正常个。

恁樣做,等於一半係國內(本地)內容,一半係國外(世界)內容,係講基測引導教學,恩裡个後生子弟才做得先從身邊个事物學習起,正做得學習到教育摎生活內容、社區社會係一體个,再學習到世界个事物,正會有真經个體會。

係講認為恁樣忒麻煩,全國應當一綱一本一考題,該係政府、教育機關个懶尸;係講認為恁樣會剝削忒他區考到台北高中个機會,該係家長、地方先生對大城市學校、明星學校个迷思,幾多社會有成就个人,毋係明星學校出來个;又有幾多一路明星學校讀出來个,毋像人兼無衛生。係講台灣繼續做全國統一教學、統一考題,學生仔讀好麼介「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背熟該自家就講「吾不如老圃」个子曰孟曰,專讀標準教科書基測題、考好試就盡好、盡乖,結果做一个毋識桑麻五穀、家族社區、社會參與的「好學生」、「資優生」,該就毋單淨係教育个大迷思,更加係恩裡子弟个大悲哀、大迷失呀!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賣嘴花」能救「糧荒」嗎?

阿熱姐

台灣的官員每每缺乏對自己國家的向心力和歸屬感,越是高層的、擁有外國護照人,越自詡有國際觀,要做無國界的人,「他們」的生活也越是洋化、豪奢,跟廣大群眾的「我們」是極其隔閡的。高高在上的「他們」對位處第一線的辛苦生產者多缺少認知和同理心,「他們」所制定出來的政策也就不切實際、窒礙難行。「他們」自然也很少人願意從生活上以實際行動,來幫助底層的百姓頭家--農人,例如:多吃米飯類食物(炒飯、粽子、蘿蔔糕、芋頭糕、米篩目..)、少吃麵食類(麵包、麵條、饅頭、蛋糕、披薩、派...)。

六十多年來,崇洋媚外的國民黨政府,進口了大量美國的小麥、大豆、玉米….帶來原不屬於亞熱帶台灣的「麵食文化」,加上速食麵的興起,徹底改變了台灣人的米食習慣。台北市從馬市長到郝市長,都曾多次舉辦「牛肉麵節」,票選牛肉麵商家,觀光冊子上印有鼎泰豐的「小籠包」,這些都是利用公部門資源為麵食宣傳促銷,大大吸引人民對麵食的喜好;反過來看,米食卻像見不得人的「庶子」,未曾受到政府的照顧,政府未曾為台灣米食或小吃辦過任何比賽來宣傳促銷,如「粽子節、粄條節、油飯節、米粉節、米篩目節、蚵仔煎節」….,「我們」即可知「他們」究竟有無「台灣心」了。

因為「上行下效」,有樣學樣,大家都不吃米食,農人生產的稻米供過於求,在國內沒有銷路,想外銷,過去又受到「中美穀物貿易協定」不平等條約的束縛(王建煊當經濟部長時說他絕不再「續約」??),也不能。稻米賣不出去的結果,米價自然持續低迷,無法上漲,這是市場供需的基本原理。米價無法提升,農人的投資報酬率過低,甚至付出與回收根本無法平衡,農民永遠成了低於均所得的窮人。早期為了保障農民的基本所得,政府還有保證收購的政策,後來此一政策取消了,就改為發給補貼的「便宜」措施,鼓勵休耕,農人的稻米耕作意願自然越來越低,只有休耕一途了。

近幾年農村的別墅豪宅如雨後春筍般到處冒出來,全都是假農人以鑽法律漏洞的取巧手段從農民手中取得農地蓋出來的,這是官商勾結搞出來的「農舍條例」的必然結果。馬政府上台,行政院農委會的主委多非農家子弟出身,不懂農村的問題癥結,又搞一個閉門造車的「農村再生條例」,有人稱那是「農村毀滅條例」,真不知道「天才」的馬政府(天才與白癡是一線之隔)會把僅存的有限可耕地搞成怎樣可怕的後果?

近年全球氣候異常,不是乾旱為害就是洪水肆虐,許多國家都有缺糧危機:先前有俄羅斯的天災造成小麥、馬鈴薯嚴重歉收,後有澳洲的大乾旱和內陸海嘯,今年美國龍捲風狂飆,中國長江流域的魚米之鄉遭逢50年來的大乾旱無法插秧…這些都已嚴重影響農業生產。我們所知道的是,先進國家都已啟動因應措施,進入備戰狀態,甚至有國家基於「國家安全」的理由,開始禁止糧食出口。目前台灣的糧食泰半仰賴進口(我們的糧食自給率僅30.6%)(註),而我們的政府至今還在昏睡,未有任何因應對策,拿不出辦法來鼓勵農民復耕,還持續採取休耕政策,打壓農業;若哪天美澳等農業大國禁止對台灣的糧食出口(在中國霸權的威脅下,這種事不無可能),或中共以武力封鎖台灣的海運航線,讓國外的小麥、玉米、大豆…等無法運送進來,而我們自己生產的糧食又嚴重不足,那麼七成的民眾就等著挨餓吧!

我們現在若開始復耕,都還未必來得及,何況政府還一味在玩弄數字魔術,渲染其「自我感覺良好」而人民卻「毫無所感」的經濟復甦政績呢?

很多中醫師的養生哲學都認為吃「當令當地」(當地盛產季節)的食物最健康;現在許多國外的專家也發現,鼓勵大家多吃在地的產品,少吃進口的東西,可以降低長途運送的成本,減少石油能源的消耗,也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才是搶救地球的最好方法;其實若大加家都能改變消費習慣,減少對進口糧食的過度仰賴,不只有益健康,也是發生糧食戰爭時避免處於「有錢也難買」的劣勢之道。

面對各國都嚴陣以待的「糧荒」危機,我們的政府究竟「準備」好了嗎?不知道口口聲聲要節能減碳、廉能治國的馬政府,到底是玩真的,還是「賣嘴花」喊喊口號罷了?

註:台灣環境資訊中心:【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成 糧食戰爭未戰先敗】…… 全球各國糧食的自給率以歐洲國家150%最高、美國也有75%,台灣僅有30.6%,未來若發生糧食戰爭,台灣可說是未戰先敗。與會者認為,挽救糧食自給率,需要深究台灣高度依賴的歷史成因,調整政策打造新的糧食體系;而在未改善前,大家要有警覺、自立自強,改變糧食消費態度才能挽救台灣處於糧食戰爭的劣勢。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總統府發言人个發言

黃永達

五月二十馬就職總統三週年該日,南部各縣市(屏、高、南、嘉、雲)首長聯合發表聲明,馬總統在南台灣个競選支票,較大項个差毋多全跳票,無麼介實現个政績。總統府發言人范姜泰基講,希望毋好分南北。恩裡來看,政府有南北大細目無,先莫去論佢,單淨有關南台灣施政个政見看等就無做到,有个連影跡就無,這係事實,顛倒政府續來講人分南北,人講東,佢講西,人講南,佢講南北,係毋係馬英九又會講再分佢做四年,佢就會做到?

一个零月前,政府發表范姜泰基做總統府發言人个時節,有媒體問佢,身為客家子弟,落去總統府做發言人有麼介看法,佢講,盡好呀!客人因為客家子弟做發言人做得提高能見度呀!問題係,單淨客人做總統府个官就做得提高客人地位,該儘多人喊佢「伯公」、「客家大老」个前國民黨黨主席,做過台北市長、內政部部長、總統府秘書長,佢有提高客人个地位無?除了客家社團場合外,佢敢有在麼介公開場所講客、講自家个母語祖宗言?有恁樣个地位,在公領域公部門下擺講客,對提升客人、客話能見度定著有儘大个功效,較贏大家拼到半生死,佢毋講就毋講。

人一聽到范姜發言人,黏皮就知係新屋客人,陶渭范姜子弟,係講做得藉著發言人个位置,下擺乜來用海陸客話(范姜人个母語祖宗言)來發言,講總統、總統府个公共事務看法(橫直也有新聞稿、華文字幕,再講閩客原華早就並列國家語言咧),恁樣正多少對提升「客家」地位、能見度有兜效果!另外,用共樣係國家語言个客話來發言,用在台灣歷史中流通比華語久加兩百零年个客語來發言,恁樣敢會過頭?恩裡建議,先做到這,正來講別項吶!(以上北四縣客話)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誰是雜種?

南方客

國民黨某中常委日前說出「現在的原住民都是雜種」的話,引起軒然大波。他的言論是否恰當,自有公論,不勞個人置喙;但究竟誰才是雜種,卻頗有討論空間。

要說誰是雜種,我以為漢民族才真是大雜種!

中國歷代統治者都以天朝上邦、華夏民族自居,而稱那些非我族類的人叫「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且分別為其取名為「玁狁、匈奴、氐、羌、羯、獞、擺夷….」,這些矮化邊疆民族的命名,顧名思義,顯然都是未將他們「當人」看的說詞,因此馬總統跟原住民說「我把你們當人看」,已算客氣,至少比他的祖先們要文明進步了。

晉代「五胡」亂華之後,北方領土落入胡人之手,「華夏民族」淪為被統治階層,數十百年之後,那些入關的統治者怎的都不見了?難道不是落地生根,跟「漢族」通婚,融入華夏家族了嗎?幾百年後,又有塞外蒙古族、女真族分別入主中原,建立元朝、清朝,他們的子子孫孫又有多少人取漢姓、入漢籍了?

春秋時代南方的吳、越兩國(今之江浙地區)的風俗是「斷髮文(紋)身」(見《左傳》),跟台灣泰雅族的「紋面」文化相似,而與中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習俗不同。那些從北方倉皇南渡的「皇親國戚」「衣冠仕族」們,來到南方數世之後,為了生存、為了繁衍後代,也都與江南的原住民「百越族」(今天的越南人即是百越族後裔)不斷通婚而「土斷」(在地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烏衣巷〉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即足以證明。

在中國文學史上,被視為瑰寶之一的南方文學「楚辭」,與北方文學「詩經」同列中國兩千多年詩歌文學的源頭。「楚辭」之名,學者以為是其「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之故。「楚國」,史書說它「楚國踞南,蠻夷之國」,正是北方漢族所鄙視的「荊蠻」,其版圖從湖南、湖北一路到蘇北、魯南,今天這些廣大地方的人民絕大部份都自以為是漢族,而不是「少數民族」。

因此,許多以漢人自居的人,其祖先是否為漢族,其實是大有疑問的,或者說就算是漢人,也絕對混了許多非漢人的血統。台灣的閩、客語都有一句相同的俗諺「有唐山公無唐山婆(嬤)」,最足以說明此一事實。

因此,我們可以推論:漢族才是一個「大雜種」。

現今政治民主,交通方便,國際往來頻繁,世界儼然已成地球村;加上人權思想、個人自由、兩性平等、婚姻自主等思潮影響,各民族間通婚比率甚高,「混血兒」與「雜種」無別,實不宜再用負面詞語描述「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通婚現象。因此,我們要呼籲那些「無知、自大」又自以為優越高級的漢人,別再犯「龜笑鱉無尾,鱉笑龜粗皮」「狐狸毋可笑貓,平平尾翹翹」「五十步笑百步」的毛病,老是消遣欺負台灣人的「阿嬤」--原住民了。

(2011/05/19刊登於【台灣時報/頭家心聲版】)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先顧肚皮,正顧面皮(先顧腹肚,正顧佛祖)-- 從「劉興欽拒絕中國重金利誘」說起

南方客

最近有一則新聞,係關於漫畫大師劉興欽「拒絕中國重金利誘」的報導,內容還提到台灣的漫畫家朱德庸、蔡志忠等到中國發展,月入以數百萬計…看了,有多少人會心生豔羨,又有多少人會嘆息、憂心呢?
個人除了對劉大師表現的客家硬頸精神及非凡的「高風亮節」豎大拇指致上最高的禮敬之外,也深深覺得這是台灣的一個警訊。
以前的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現代都會的遊牧民族亦然,哪裡有機會、好條件可以一展鴻圖,人才就往哪裡遷徙。

一般多數人都是想過好日子的凡人,能「固窮」的君子終究是少數,因此,我們不能也不忍苛責那些機會主義者;但我們必須認真追究的是執政者何以不能創造好的就業條件,讓優秀的人才願意留在家鄉發展?

不管是學術界、運動家、藝術家、文化創作者等等,台灣若沒能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創作環境,叫這些專業人士怎麼繼續堅持他們的理想與創作?「一錢逼死英雄漢」,有理想、有創意、有專業的人才若找不到舞台,談任何理想都成空話,台灣的客家及閩南諺語「先顧肚皮,正顧面皮」「先顧腹肚,正顧佛祖」,最能說明這種殘酷的現實問題。

撞球好手吳珈慶已入籍中國,高球天后曾雅妮也頻頻受到中國的招手,他們開出的條件好到令人嘖舌,曾雖然一再拒絕,但究竟還能抵擋多久,誰也難料。

我們無法用超凡入聖的高道德標準來要求每一個人,畢竟「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大家都要生活嘛!但我們一定要督促執政當局拿出具體的辦法來改善台灣的就業條件和失業狀況,不能老是不顧人民死活,只為顧選票而拿人民的血汗錢來為軍公教加薪。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中華台北]係麼介水粄?ROC, CT又係麼介水粄?

黃永達

五月中仔,我國衛生署長邱文達(客籍)率領代表團用觀察員个身份參加WHO年會,這个世界衛生組織摎年會關係著全世界人類个健康衛生,當然係世界肚項盡重要个組織會議,其中成員全係代表團,代表一个國家參加。
今年,WHO續用[中國台灣省]來稱呼台灣,分管立委(客籍)掀出來,幾時開始台灣名又變別人國家个一省咧?邱署長个座位名牌安著「Chinese Taipei」,政府講恁樣還做得接受,Chinese Taipei係麼介水粄?中國人(華人)个台北,這敢係國名?Chinese 个漢譯係中國个、中國人、支那人、中文,恩裡政府講係「中華台北」,筆者從來就毋識看到 “Chinese”安著 “中華”,歐洲美洲國家个人根本毋知[中華台北]係麼介東西,筆者摎盡多國人乜毋知該係麼介水粄?

17年前,隨團做公務去到約旦國,簽備忘錄个時節,約方起草稱呼我方為Taiwanese team(台灣團),駐約代表(也係客籍)硬愛改做「Chinese team」,當時筆者就講Taiwanese team 較著也較實際,恩裡團單淨做得代表台灣定定呀!道理儘明。最尾,還係用該「Chinese team(支那團)」名,筆者試到盡悲哀。

逐擺筆者看到麼介「中華台北」,就歸身仔孽屑,本成看等恩裡个運動選手參加國際比賽,想愛好好來看比賽,摎恩裡國家代表隊加油,一看到刺有不搭不膝个[Chinese Taipei, 或CT](毋係台灣,也毋係ROC)運動衫,也係國人、運動記者跟等喊「中華隊」(自家就毋喊「台灣隊」),就一下仔變到儘懶頭了,哀哉!「中華隊」又係麼介水粄?明明係來自台灣个「台灣隊」,還愛騙人講係「中華隊」、「中華台北隊」、「CT」。筆者關忒電視,心肝當霍囂!無愛看總做得!

去天西恁遠个日內瓦,WHO宣達團用「中華民國(加註台灣)」護照(這奈係台灣護照),分大會秘書處拒絕落去旁聽席,講用別國護照就做得,這就明白表示無「中華民國」這个國家,「中華台北」又毋係獨立國家的國名,發照國名又毋係寫「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毋係一个國家个護照,靠麼介愛甘人承認汝个身份?
「中華台北」係麼介水粄?「中華民國」早就無人喊了,該又係麼介水粄?連政府自家對外就毋喊了,還愛發中華民國護照分國民?恩裡選舉納稅組織个政府分恩裡恁錯亂、恁衰消、恁無尊嚴个日仔,這又係麼介水粄政府?

恩裡國家个名安著台灣,台灣係獨立自主个國家,恩裡愛拿「台灣國護照」,頂高無麼介ROC、CT等阿哩阿雜个東西,恩裡个頭腦正會清,恩裡个尊嚴正會有人尊重,別國人正一看就知汝係哪位人、麼介人。無定著該位WHO官員講个「汝拿別國个護照就做得落去」,該「別國」就係「台灣國」喔!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文學-hakka-下午茶

主題:桐花文學
黃永達教授-真情導讀
時間:5月21日(六)14:30-16: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合江街69-1號
02-25068710

台灣客家筆會 敬邀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廣告詞會害死人-小學英語教育之我見

阿熱姐

廣告詞真的會害死人,連教育主管當局都跟著「起乩」。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一句話,害了多少對兩性關係一知半解的青少年肆無忌憚偷嘗禁果,讓台灣的「未成年、未婚生子」比率,高居亞州第一;「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一句廣告詞,又讓多少父母節衣縮食,砸下大把銀子,逼孩子從幼稚園開始補習英文,使孩子的童年失歡失色。

更可議的是,教育部居然也被商業廣告牽引,枉顧小學生本國語文教育的根基未穩,就盲目躁進,將英語教學提前到國小一年級開始,甚至還打著「與國際接軌」的堂皇口號。其結果是台灣青年學子的英文程度並沒有因為提早學習及投注大量時間金錢而提升,甚至「越補越大洞」,遠遠落在中港日韓之後;更可悲的是,許多學生的國語文基本能力不夠,程度日益低落,幾到不堪聞問的地步。

我有兩個孩子,沒有上過任何「兒童美語」補習班,念的是學區內公立的國小、國中「常態分班」,他們都是在小學打下厚實的國語文基礎、具有舉一反三的類推能力之後,到國中才正式開始學英文的。他們上小學的年代,英語課還沒有列入小學課程,但已經有許多家長因為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而不惜花巨金讓孩子從小就補英文了。事實是,有不少從幼稚園就開始補英語文的同學,英文卻未必優於我的孩子,甚至因為深受「揠苗助長」之害,反視英文科為畏途。

我們當年沒有足夠的財力供孩子們在暑假到國外遊學,更沒有能力為了逃避兵役而供孩子長住國外,當小留學生。我的兩個孩子都是在大學畢業之後,才出國進修的,他們的英文能力亦足以應付學業與生活,其學業表現亦都不差;誰說英語學習一定要提早到小一開始呢?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日韓等國並沒有這樣,反倒是以英語為共同語的印度、菲律賓兩國,卻是國民所得不高的亞洲國家(印度約700美金、菲律賓約1,000美金,而且菲國有很大比率還是靠當外勞的「境外所得」匯回去的),我們又不是要當美國人,學英語有必要「愛急顛倒慢」、「食緊弄破碗」嗎?

所謂「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根本是補習班在商言商要賺家長錢的廣告語詞;難道大家沒聽說過「大骼(隻)雞慢啼-大器晚成」的福、客台語俗諺,以及「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古訓嗎?況且,許多英語教育專家的研究顯示,國小五年級以前的英語學習效果不會比國中開始的好。所以,我一直對英語教育提前到國小一年級實施的必要性抱持高度的懷疑。

我們的國小英語教育,事前未經充分討論、審慎評估,在城鄉差距過大、教學人力資源嚴重不足之下,就倉促上路,其未能收到預期的效益,乃屬必然;而經費和時間資源的雙重浪費(註),更無法估算;目前實在已到了必須認真面對、徹底檢討的階段了。

我的結論是「學好本國語文,再學外語」、「英語學得早,不如學得好!」。

註:國小英語授課時數已直逼本國語文,先是台北縣長周錫瑋以「活化教學」之名將英語課時數提高,除一般課外每週三下午還多上3小時;今年8月北市決定跟進,增加到每週3小時,為此,市府要砸下一億元。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為 何 祭 台 灣 兵 -為喚醒失落的記憶和主體

莊盛晃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總幹事

紀念台灣兵,說的是父祖們當日本兵、當國民黨兵、當解放軍的故事。說的是一個人穿三國軍服,台灣兵的糊塗亂戰。故事回首前塵,現勢和未來台灣,究竟又是什麼碗糕?

1973年4月,日本厚生省公佈數字:台灣有20萬7183人投入大東亞戰爭(即二次大戰太平洋戰爭)其中8萬多為正規軍,12萬多為軍屬及其他。1945年戰爭結束,迄今已有66年,以家族自然橫、直向拓衍親族子孫,若保守以每一個參戰者繁衍20人估算,則家族有親人參戰的人數竟高達400萬人,占全台2,300萬人的多少百分比?

許多人意外來到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順口說:「噢!我家某某人也有去南洋。」更讓我們疑惑為什麼這麼普遍的共通記憶,卻不被公眾重視和討論!沒有紀念儀式,沒有紀念空間,沒有全世界其他參戰國皆有的種種紀念形式。

為什麼?我們不斷追問。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台灣人長期被不同誘導自己是什麼國、什麼族,以致也就不再重視自己是何國何民何台灣。

將近70年前,許多台灣人以加入皇軍為榮,光榮出征。1945年8月15日,天皇廣播投降,成為戰敗國。沒幾天,國民黨軍隊接管台灣,一夜之間變身戰勝國,瞬間從日本國民變成抗日之邦。那些投入大東亞共榮聖戰的20萬7千人,如何自處?怎麼看待才剛剛熱情從事的人生?如何尷尬躲藏曾經為天皇效命的自己?尤其如何在反共抗日戒嚴底下苟且偷生,毀滅效忠天皇證據,噤口貓行,徹底拋棄記憶。

1945年國民黨軍隊登陸,大肆招兵整補,帶走至少1萬5千台灣兵去打國共內戰。大約1萬人死在國民黨敗逃關鍵的徐蚌會戰,約3千人降俘改編共軍,從此滯留中國逾40年,黯淚思鄉,重返人事已非。這些父祖們招誰惹誰?只因為台灣始終沒有做過自己,也就沒有能力和想法去保護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子民。

住竹東,滯留大陸原國軍組織,彭添福會長說,他隨著70軍一部在山東投降,改編為共軍第二野戰軍,也就是著名的劉鄧軍團(劉伯丞、鄧小平)反過頭來在淮海戰役消滅多數台灣兵的70軍。問和藹的彭老先生為什麼落腳泉州,滿腔泉州音?「想回家啊!」,「泉州至少還可以偷聽台灣廣播!」,「偷偷到香港3個月,船家說很同情你,但不能載你回台灣,會殺頭的!」

台灣日本兵,20萬7183人,3萬304人死亡,1萬5千人失蹤。沒有紀念、沒有事蹟、沒有墓誌銘,什麼都沒有,只有疑惑和無明!

台灣中國兵,至少 1萬5千人,死別約1萬人,生離至親40年約3千人。沒有收屍,沒有追榮,沒有紀念,至今埋骨異域。

六、七十年前,從高雄出征的台灣兵,在高雄港13號碼頭登船,現稱光榮碼頭,當年斷腸碼頭。日本兵出港左轉南洋,最後一瞥故土旗津。國民黨兵出港右轉華北,盯著壽山消失。那是多麼思念母親的生離死別之痛啊!子孫們切莫遺忘,不要冷漠,因為只要台灣一日不做自己,你、我、子、孫,都可能再穿上不知什麼碗糕軍服去和不知什麼東東敵人亂打!

2011年台灣兵520週年紀念典禮:時間是5月20日下午2點開始,地點就在斷腸登船的高雄港光榮碼頭(13號碼頭)。當天傍晚6點47分在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 2008年5月20日許昭榮自焚的同時同地,祭念他。因為許昭榮全命投入20年,台籍國軍滄桑方見天日,世人才知!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我們能為民間技藝師傅做什麼?— 從謝景來老師傅說起

阿熱姐

今年三月下旬驚聞藍衫人瑞師傅謝景來去世時,在主流媒體上,沒有看到任何文化相關單位或媒體主動表達應有的關懷崇敬或哀悼之意。反倒是在同一時間,影歌星的花邊新聞、男女關係新聞佔據各媒體,真不知是台灣固有文化重要,還是影歌星的奇聞怪事重要?

我認為一個有文化水準的的國家,對於類似謝老先生這樣一個堅守本業、傳承客家文化卓有貢獻且福壽全歸的國寶級師傅,社會大眾絕對不吝給予相當高的禮敬;而一個重視社教責任的媒體,也應該對為老師傅做大篇幅的專題報導,讓大眾認識他平凡中的偉大;而客委會更應該與文建會協商,主動頒給他一個「傳統藝術薪傳獎」的「民俗工藝獎」,給予老師傅身後哀榮,並藉以彌補文建會一貫漠視客家文化的偏失(按:任職立法院的鄉親范佐雙先生曾為文指出:行政院文化獎自民國70年創設以來,已頒30屆,得獎人總計64人,獨缺客籍人士。)。為此,我曾去信給行政院客委會,建請國家頒給老先生適當榮譽,以慰其家屬及老先生在天之靈,結果得到的答覆卻是「…至建議頒給傳統藝術薪傳獎的民俗工藝獎乙事,因時間關係,未克在告別式中處理,故擬請其家人提供生平事蹟,評估可否轉請相關單位陳請總統頒予褒揚令,以資褒揚」,許多客家鄉親、客家之友都殷切期待總統能頒褒揚令給謝老先生。

目前許多民間技藝(如:竹籃、插箕、竹材風箏、簪花、稈薦、草鞋、草索…等的編製)都面臨失傳或後繼無人的問題。像美濃地區過去原有二、三十家傳統的藍衫店,自從量產的現代成衣出現之後,藍衫成了保守、老舊的象徵,年輕人莫不以追求流行時尚為風潮,棄藍衫如敝屣。因此藍衫店便難以為繼,紛紛關店;只有謝老師傅堅持傳統,苦撐下來,度過難關,成了碩果僅存的一間;所幸幾年前他那已屆花甲之年的媳婦鍾女士願意學習藍衫的製作技術,挑起傳承的重責大任,否則藍衫技術恐怕恐怕也跟其他傳統民俗技藝一樣,早早走入歷史了。
過去,我們的長輩都教導我們「打田打地,打毋著手藝」「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因此很多家境困難、無法升學的人,往往小學一畢業甚至還沒念完就去當學徒,「學工夫(手藝)—專業技能,如縫紉裁衣、理髮美容、烹飪做菜、修車黑手」來幫助家計了,尤其是在人民普遍生活貧困,教育亦不普及的日據時代及光復初期。這些學手藝的人至少要紮紮實實學三年半才能出師(藍衫師傅謝景來、知名主廚阿基師、冠軍麵包師吳寶春都是)。因著這些有一技之長的人為家庭犧牲奉獻,台灣人的家庭經濟才得慢慢改善,擺脫赤貧的生活,他們都是安定台灣經濟的幕後英雄。

之後,隨著台灣工商發達,教育水準提升,中小企業創造「經濟奇蹟」,台灣人民在豐衣足食加上政治民主化之後,文化才漸漸受到重視,各類專技傳承的呼聲需求也日殷;可是,有學歷的人缺乏專技訓練,無法勝任技藝傳習之責,而擁有一身好工夫(專技)的師傅們,卻因「學歷」不足,無法取得在校授課的資格,技藝亦無法傳承下去。不只是學歷不足,有些光復前後出生或更年長的老人家,甚至可能不識字,不會說華語,也不善自我推銷,他們就算擁有一身好本事,又要如何去「申請」各類的大小獎項呢?不論是政府辦的還是民間辦的,總有一大堆表格要填,一大堆資料要寫,莫說曖曖內含光的長者被難倒,就算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會裹足不前啊!

21世紀已進入第11年,數位典藏的技術已經非長進步精密,我們的政府做事還停留在100年前的官僚作風,拿不出有效率的解決問題的真本事來,更別說公僕應具的主動積極的現代服務觀念了。

謝老先生以高壽101歲去世,政府並沒有透過主動遴選或頒獎的方式來彰顯其應有的榮耀,還是「一仍舊例」要家屬提供生平事蹟以供有關單位評估,這不是又讓謝老師傅那年逾花甲的兒媳等面臨上述難題了嗎?可有哪個單位願意像民間服務業者一樣,主動出擊為這些長者提供協助呢?

我們不該眼睜睜看著「民俗工藝(技藝)」大師日益凋零而沒有任何作為,等到老成凋謝之後才扼腕不已。我們的政府應該照顧大師們的晚年生活,並趁長者還健在的時候,找人來做深度訪談為他們做口述歷史,或為他們的技藝拍下可資流傳後世的影音資料(紀錄片)……太多該做可做的事了。做這些,不只是對大師專業的尊崇,也是「老有所終」的社會工作,更是善盡紀錄歷史的責任,同時也創造就業給相關領域的年輕人,可以說是「摸蜆仔兼洗褲」「屙屎合挖芋仔」一舉數得的美事啊!

一心想要降低失業率、讓政府有面子的執政當局怎麼從來沒想到這些呢?難道因為它們是不夠熱鬧、不夠「大棚」、吸引不到閃光燈的「小善」而不為嗎?其實人民的「有感無感」往往就藏在這些「小善」之處啊!高高在上的人是難以「同理」我們的。

又看到「吹三年个簫仔,毋罅佢一管大銃」

黃永達

4月23日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辦理个[2011全國桐花祭]在苗栗舉辦開幕典禮,黃主委在開幕式中致開幕詞,除了「鄉親大家好」、「恁仔細」,全程用華語致詞。全國客家事務最高機關个最高政務官,佢續來無講客話。使了歸千萬个錢銀來辦桐花祭,還有逐年幾十億个預算來做客家,推廣客話原本係主要工作,大家乜做到汗流脈落,佢都恁重要个場合毋講客,「人吹三年个簫仔,毋罅佢一管大銃」。
4年前,行政院客委會一位高層,在客委會辦理个[客語生活學校成果觀摩賽]頒獎典禮中,佢摎大會主持人差不多全講華語,會後筆者就發表文章評論佢「人吹三年个簫仔,毋罅佢一管大銃」,意思係學校師生恁煞猛都該教學客話,盼望學生仔做得愛講客,毋過頒獎時節,這兜頭人華多客少个講話就打爛甕咧。在場恁多个學生仔、先生會仰般想?儘像主事者就認為「講客話‧做客家」係表演用个,毋係正式个生活語言,該恁樣「客語生活學校」係麼介東西?今晡日,這位主委在台頂毋講客,就係將把大家打拼母語个成果打橫到地泥。仰會又看到「人吹三年个簫仔,毋罅佢一管大銃」?
用華語都該大嬤聲牯喊要發揚「客家」,這係麼介東東?係使錢做表演,做名聲定定?也係原本就無打算真經做、誠心做,活動辦辦哪就好、補助分分哪就好?該恩裡大自家鼻孔摸摸下,也無麼介話好講,毋過心肝肚想到納稅人个艱苦錢、社會个期望,感覺到真經冤枉呵!
客委會主委毋講客,實在分人「匪夷所思」,敢係因為在座个總統聽毋識客,抑係想要分在場个這兜媒體歡喜?這兜媒體一直慣勢用華語霸凌閩客原語,主委驚佢兜?總統應當聽哎識,也應當儘鼓勵人講客呀,無佢學講客話係學假个?在台灣土地頂項,講歷史比華語較久个客話敢會過頭?根據政策施政做客家、推客話个主委在自家客委會所辦个活動中講客,這又敢會忒過頭?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與世界「接軌」,還是與中國「接鬼」--談馬英九的「國籍」和「四書」復辟問題

阿熱姐

年初,埃及人民的示威運動之所以越演越烈,據說其總統穆巴拉克的超級貪汙財富與全家人皆具「英國籍」身分之事曝光,才是真正的導火線。

這讓我想起了咱們「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馬總統,其擁有「美國綠卡(或美國籍)」的問題一直沒有交代清楚,國人及立法院可以不追究嗎?萬一咱們的馬總統與埃籍總統一樣具有「雙重國籍」的話,台灣該怎麼辦?如果埃及的穆巴拉克該下台,難道「台灣」的馬英九就不必嗎?台灣人民的智慧和民主的力量難道不如埃及人民嗎?

台灣人民應該要深思馬政府親中政策的可怕後遺症(年前,菲律濱政府將台灣籍的騙子遣送中國法辦即是顯例),及其無所不用其極的種種作為(如「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復辟」--教部將「四書」強行列入98課綱)。

教育部以為讓學生讀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或換湯不換藥,改名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就可以解決校園的霸凌問題,不是天真無知就是腦殘智障。

以前,學校「公民道德科」常考24孝的故事,許多學生考滿分,卻照樣忤逆父母尊長,甚至弒父弒母。可見,一個人的品德行為跟是否熟讀「道德教條」沒有必然關聯。何況眾所周知,「四書」的教條多尚威權、父權,與現代民主精神、人權思想或兩性平權觀念時有抵觸。茲舉一兩個淺例說明:

《論語》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便常被一些老是倚老賣老,愛自稱「我吃的鹽巴比你吃的米飯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卻又為老不尊、不懂尊重別人的「不良老人」,拿來作為要求年輕人任其無理使喚或讓其享受特權的依據,去年發生的公車讓位事件即是一例。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一句話,也常被男性沙文主義者拿來揶揄女性,女性主義者也藉此大做文章。

台灣有仍有許多人未能擺脫封建落伍的舊思維,我們需要提升強化的乃是人民的民主素養和邏輯思維,而不是向獨裁的中國政府或封建中國的「醬缸文化」靠攏。馬政府一心「傾中、終統」,教育部「上體君心」,將已廢除多年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強行納入課綱,是走回「威權獨裁」的老路,是「請鬼開藥單」的害台作為,只會將台灣帶向自取滅亡(被中國併吞)的絕路,。

台灣人民該深思的是:我們的生存之道,究竟是與世界「接軌」,還是與中國「接鬼」!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力挺「全國客家日」--天穿日

阿熱姐

2月18日收到客家電子報,看到「天穿日是啥,南部客家不知」的標題,引起我的好奇心,便點進去看。中央社的記者這麼說:「全國客家天穿日,六堆人士目汁(眼淚)流」,客家委員會選定「天穿日」為全國客家日,南部六堆客家人非常不能接受,最近流行這麼一首打油詩,訴說南部客家人心中的無奈。

該則新聞列舉了若干六堆知名人物的看法,皆係一派反對以「天穿日」為全國客家日的意見。他們認為:既是全國客家日,就要跟全體台灣客家人都有關的事務,例如1988年12月28日還我母語運動的日子,還說,已經訂定的日子能不能改?要不要改?就看客委會有沒有誠意……

以一個台灣客家人的立場,以一個生長於屏東平原的客家子弟看(我的中學同學很多六堆鄉親,我的妹婿是內埔人,我又參加台北六堆客家會),我覺得這樣的說法似乎太嚴重了些。

客委會說,以「天穿日」作為全國客家日,係廣詢各界意見而後做的決定;因為我不是大老,自然不在被徵詢之列,因此無由得知其決策過程。不過,如果有人以此事來對我做「問卷調查」的話,天穿日(陰曆正月20日)、義民節(陰曆7月20日)、還我母語運動日(陽曆12月28日)應該都是我納入優先考慮的日子。

先說「天穿日」。個人係生長於屏東河洛庄的的北客(父祖輩來自新竹),在18歲離開屏東負笈台北之前,年年正月半之後五天,家裡都過「天穿日」,過年蒸的年糕在「開床」之時必先留一塊要這天在「敬天穿」。我小時候並不知道「天穿日」的由來,更不理解其文化內涵,只知道那是我們客家人的特殊節日,因為我的福佬鄉鄰是不過此節的。我的河洛姻親也不像我們要年年「掛紙」,他們是有大事才去「培墓」的;他們拜祖先是「隨人公媽隨人拜」,且祭祀事宜都是女人在打理,反觀客家是家族集合一起「拜阿公婆」,而且都是「男仔人」在拜。總之,同樣是號稱「漢人」,同樣敬天法祖,但我們和河洛朋友在節慶及生活習慣的諸多細節上卻有所不同,使用的語言也很不一樣。我的「人我之分」&「深愛客家的意識」或許就在彼此的互動中慢慢萌芽了。

再說「義民節」,是清朝時期台灣內部治安不佳,威脅客家地區生存時,鄉民正當防衛、緊急避難而自救自保下的史蹟,也是台灣客家有別是中國原鄉及海外客家的特有信仰。那時候的清朝政府認為台灣是「鳥不語、花不香」的化外之地,派任的官僚盡是「三年官兩年滿,衫袋袋滿轉長山」、「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貪官汙吏,政府根本無能治理台灣,放牛吃草,以致台灣社會「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而每次造反事件中,人口居少數的客家村落一再受到生存威脅和人權侵擾。那些為保鄉衛土而衝鋒「出陣」的先民,在愛鄉、愛土、愛民、護民情況下壯烈犧牲,鄉民們感念其義勇衛鄉、成仁取義的情操,立廟敬拜,以慰英靈,稱其為「義民爺」(北部)、或「忠勇公」(六堆地區)。我雖然生長於河洛庄,但在居住的只有20戶人家的客家小聚落,一樣奉事義民爺(黑令旗),所以我也是敬拜義民爺、聽義民爺顯靈神蹟長大的。當我讀歷史,知道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知道國民政府為陣亡將士設「忠烈祠」春秋祭祀後,我對英勇衛鄉的「義民爺」更是肅然起敬,覺得他們的偉大絕不亞於黃花崗烈士。深受「義民爺」庇佑的客家子弟,我當然不反對以「義民節」作為客家日。

至於1988年12月28日還我母語運動的日子,我則有更深刻的、難以言喻的感受。我從小學開始,便因為客家的身分而飽受「族群歧視」之苦(註1),除了言語暴力的羞辱,還有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經驗,因此村子裡有些同輩的客籍同學便開始掩飾自己的身分,不願說客語。就讀中學時,眷村同學常常掛在嘴邊的「你們台灣人、我們外省人」的區分言語,讓我感受到他們儼然以統治族群自居的、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外省人把我歸類為「台灣人」,閩南人卻不把我視為「本省人」,動輒說「你們客家人…」「客家人最小氣…」(註2),我成了兩邊不是人的孤獨者。我也發現我的部份客籍同學(六堆為主)為了不受歧視排擠,不再承認自己是客家人。1967年上大學,當時的政府鼓勵僑生回國升學(因為「華僑為革命之母」),因此台大、師大、政大的僑生比率極高,各系的僑生人數都在1/3左右,甚至近半(以粵籍居多數,客籍次之,福建籍的又次之)。僑生在一起幾乎都講粵語、客語、福建話(閩南語),南部來的河洛人都講河洛語,只有客家人(不論來自桃竹苗花東或六堆皆然)不講自己的母語—客語。而「白目」的我惶惶然到處找客家鄉親尋求歸屬,卻沒有人要承認,甚至為了避免客家身分暴露,許多客籍同學都對我敬而遠之,或者說「視我為毒蛇猛獸」。

我能說流利的河洛語,我的華語說得更好,只要我不說,沒有人知道我是客家人。雖然自己到底會不會被外界認定是台灣人的問題常常困擾我,但我是客家人的自我認同始終堅定存在。我是天生硬頸的客家子弟,從來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穿上隱形衣,我對初識的朋友一貫都是主動表明自己的客籍身分。對於多數鄉親選擇隱形一路,我只是感到萬分(不只是十分)遺憾,卻又無可奈何。我在60年代便已為客語流失嚴重感到焦慮憂心,但人微言輕、無能為力。因此,1988年12月28日鄉親有識之士發起「還我母語運動」時,我當然特別高興,覺得鄉親們覺醒了,客語或許有救了….因此,若有鄉親主張以12月28日為客家日,我也會欣然接受。

不過,我個人慮事的原則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客家日的選擇亦不例外。台灣是多元族群的社會,客家族群是台灣的主人之一,我們是主不是客,台灣是我們世世代代安身立命之所,因此個人以為我們的最終考量因素應該是「台灣」「客家」兩元素並重的。

台灣閩客通婚比率高達65%,重情重義的客家鄉親應該不會願意看到因為客家日選在「義民節」,而讓有些人把台灣史裡面對義民不公平的論述(註3)拿來大作文章吧?「還我母語日」街頭運動的政治味稍濃,在「行政中立」聲浪中,任職軍公教的客家鄉親們想要認同此日難免有所顧忌,且各級學校恐怕也不敢全力配合推動相關活動。「天穿日」係紀念煉石補天的女媧氏,這個節日的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十分具有現代感,且跟目前最夯的全球性臭氧層保護和節能減碳與大地休養生息維護生態平衡的環保議題可以密切結合,也最不具爭議性,更有國際發展性。深受莫拉克風災、918水災蹂躪之苦的六堆鄉親,想必也是深具環保概念的現代國民吧!仔細想想,似乎也沒有太強烈的反對理由吧。

這個可以追溯到漢朝,宋代稱作「天穿節」的節日,目前全球只有台灣的客家人還在紀念慶祝。舊瓶可以裝新酒,誠如六堆學者徐正光教授在2/21的「食春酒尞天穿」活動上致詞時說的「文化是可以重新再創造的」,雖然南部六堆鄉親過去並沒有這個節日,未嘗不可以接受過這個節日,並「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賦予新義。

客家人雖然是「老台灣人(漢人)」中較具原鄉情懷的族群,如:宗祠堂號的保持,族人集合祭祖掃墓的風俗;但我們一向也勇於開創生活新天地,並遵循「入庄隨俗,入港隨灣」「年深異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的祖訓,知道唯有落地生根才是族群可長可久之計。台灣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我們除了要在歷史的進程中保有族群文化的鮮明特色,也要「以和為貴」,注意與其他族群的互動關係,考量非我族群的感受和接納度。我們希望客家文化不僅是客家人的文化,也是所有台灣人的文化,更是全球追求永續發展的好幫手。我們要讓台灣各族群甚至全球的人都能欣賞、喜歡客家文化,如同大家都喜歡原住民的文化(音樂、舞蹈、豐年祭…)、西洋文化(情人節、母親節、耶誕節)一般。

因此,以深具文化內涵、有客家獨特性、具前瞻性、不具爭議性、又有普世價值的「天穿日」作為全國客家日,實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註1:目前此種現象已改善許多,甚至有河洛朋友比客家人更熱心推動客家事務和學客語。
註2:目前此種現象已改善許多,尤其近年愛護地球的觀念持續傳輸之後,發現客家節儉文化實係環境保護、
節能減碳的好幫手,節儉成遂為有品且光榮代名詞。
註3:台灣史多非客家人所寫,其內容對客家有諸多不公平論述,客家失去歷史解釋權迄今。21世紀的客籍的
文史學者及相關單位或許應該加加油,提出具有客家觀點的台灣史論述來。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國寶藍衫大師謝景來 享壽幾多?101、102,還是103?

阿熱姐

前一陣子多家媒體都有關於美濃國寶級藍衫師傅謝景來辭世的報導,許多關心地方文史的鄉親得知此一不幸消息都深覺不捨,但對於他老人家能享高壽,且在無病無痛的睡夢中過世,可謂「善終」,也為老人家及其家屬感到安慰。可是對於他到底活了幾歲,媒體卻有「101、102、103」3種不同的說法,令人納悶。
近幾年來有關「人瑞藍衫大師」謝老師傅的新聞及專題報導都說他出生於民國前一年(1911年),這點應該是沒有疑問的。今年是2011年,那麼,老師傅的年紀,依西洋人的算法(以足歲計),是100歲;若依華人的算法(以虛歲計),生下來即算一歲(因為在母胎內十個月,四捨五入,可算一歲),是101歲;如果他的生日是在陰曆的11底到12月間,那麼他的出生之年便可能「跨年」落在陽曆的1月份2月初,依老一輩人的算法會再加一歲(即便是除夕生的,一過新年,便得加一歲,算2歲),那麼最多也是102歲,絕不可能有103歲。
個人因為長期關心客家語言文化傳承的問題,近年來,只要有關於老師傅的新聞,我都會特別留意。像前年(2009年)8月16日,便有多則老師傅「慶百歲生日」的新聞報導。那年老師傅只有「虛」99歲,但因為國人忌「九」(算命先生都說男人逢九易遭災厄),因此加一歲叫百歲,這點我可以理解。
既然老師傅的生日是在夏天,便不可能發生前述所謂的「跨年」問題,所以依華人的算法,老師傅的年壽應該是101,不是102,更不可能是103。到目前為止,只有自由時報3月22日南部新聞【客家藍衫大師101歲國寶謝景來 睡夢中辭世】的報導是正確的。
不過,人死為大,媒體人或許有其「特殊」的算法,是我們小老百姓難以理解的。像前立法院長倪文亞生於1906年,於2006年6月03日去世,再怎麼算都不可能多於102歲;可是當年各家媒體說他享壽105歲,甚至有人還稱他是「台灣最長壽的人」..茲節錄一段當時的相關報導於下:「【中央社記者曹○○台北三日電】前立法院長倪文亞今天辭世,享壽一百零五歲……一九零六年出生的倪文亞,一九七二接任立法院長,一九八八年底隨一批資深立委卸任,退出政治舞台。他擔任院長近十七年,是中華民國行憲以來在任最久的立法院長。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參加「客家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座談會有感

阿熱姐

台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在4月28日(週四)晚間七點假台大社科院國際會議廳辦「客家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座談會,個人雖非會員,但基於長期對客家語文傳承的關心,還是抽空去聆聽專家前輩們的閎論高見。
跟以前參加過的一些非大型的座談會一樣,主事者花太多時間在介紹與會貴賓上,而且又讓中央與台北市客委會的官方代表在「宣揚政績」上佔用許多時間,以致座談會的真正主角(受邀撰稿的與談人)上台發表意見的時間晚到8:05才開始。因為流程落後太多,上台的發言人說明各自觀點的時間自然受到嚴重壓縮,沒有足夠時間說清楚講明白,每個人都是在奪命的催促鈴聲中匆匆作結,聽眾既無法立即消化,主事者也不給聽眾任何提問的機會。
名為「政策的回顧與展望」的座談會,但認真檢討、積極展望或較具有前瞻性的、建設性的討論卻不多;尤其官方代表的「政績宣揚」,讓人有「本末倒置、反客為主」的錯愕感,誤以為這是政令宣導會,而不是民間或學術的座談會。個人對官方的說詞有一些疑點很想提問,主事者卻在講完他要講的話之後隨即宣布座談會結束,我則留下了滿腹疑問。
一般研討會或座談會都會在論文發表人或與談人發言完後留下一些時間給台下聽眾發問,並讓作者適時回應;或者在所有該上台發言的人都講完之後安排一段「綜合討論」的時間,讓台上台下有機會互動或做意見交流,但這次的座談會卻都付諸闕如,給人草草了事或大拜拜的感覺。
此次座談會,與談人無法暢所欲言是憾事,與會的聽眾不僅未能現場提問,連呈遞書面意見的機會都沒有,更是前所未有。嚴格說起來,這並不是很成功圓滿的會議。

客家!切莫存有被迫害心理!

張鎮堃

有些人以「獨尊國語」是客語的加害者,有些人認為「閩南沙文主義」是客語的最大殺手,這些都是過去或多或少存在的現象,在導正這些現象的時候,我們要時時省視,所採用的手段是否過當,是否也正造成對其他族群的傷害;我們要理性的搶救客語,就必須放下悲情,鬆開被迫害心理,才能有利於客語的發展。
長期的被迫害心理出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最為明顯:
其一是許多客家人喜歡一再強調客家人來台灣的年代較晚,好的地方都被閩南人佔據了,所以祇能住到山上去;事實上,很多的研究都顯示客家人原本就習慣住在山坡地帶,耕農為業,這在許多國家的客家聚落都是如此環境,因此客家人才有耕讀傳家,晴耕雨讀的傳統說法。
其二是在社會上若出現對客家不利的事情,不論事件大小就無限上綱。例如一位苗栗的老太太到雲林探監,被監獄人員要求不要講客語,消息見報,一時討伐聲四起,連客家行政機關也加入戰局;我們似該想到肇因是我們國家對多元文化的認知尚有不足,而不是愛哭不得嘴扁,見獵心喜的攻擊,徒然增加族群間的隔閡。
第三種現象是信心不足,處處過度自我保護,就連各級客家行政單位也如此,對外議事時,凡事怕吃虧,只想佔便宜,大行利己主義,讓人覺得原來客家人就是這麼小氣。
我們當摒除被迫害心理,積極發揚利他精神,才能恢復自信,改變社會對客家人的刻板印象。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花布是客家人專有的嗎?

張鎮堃
有人問:「花布是客家人專有的嗎?」
我們可以理解客委會剛成立的時候,急於讓客家現身,需要一些驚豔,講「客家花布」是其中之一的手段,但是對於許多曾經生活於花布年代的閩南人來說,心裡不能接受,認為此舉形同搶奪霸佔;花布,曾是戰後所有台灣人共同使用過的產品,是大家一起擁有的共同記憶。
「先講先贏」是台灣社會的時常出現的野蠻行為,當客家人無聲的時候經常是受害者;而今日我們漸有發言權的時候,切莫把客家講得太特別,我們應與其他族群共享生活記憶,多一些「我們的」,少一些「我的」,如此,族群關係才會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