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馬英九的「綠卡」仍然有效

湯季康
貴為國家元首,卻夫妻雙擁美國綠卡,成年女兒則是完全定居美國的100%美國人,這種空前絕後的怪事,就發生在「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馬總統身上。

「馬先生」不但當過蔣經國總統的英文翻譯,還當過陸委會主委、法務部長、民選台北市長,最後還「帶卡」選上總統。這麼多年,他從來不曾懷疑自己「忠黨愛國」的純度嗎?服事經國總統多年,他從來沒有自省、內疚、心虛過嗎?當各界不斷揭爆哪些公職人員擁有綠卡、雙重國籍(如:李慶安),鬧得沸沸揚揚之際,他也從來未曾自覺自責過嗎?他的「忍功」真是一流啊!

在冷戰時代(1945-1990),美國移民局往往對各國「留學精英」主動奉送綠卡,故馬夫妻二人留學兼留美,並不稀奇。值得懷移的是,憑馬父的黨政關係而獲得蔣經國留意並擔任近身要職時,他有沒有向主子表白他擁有「綠卡」?在那「黨國一體」、國脈如縷的兩蔣年代,容得下國民有「去國移民」的二心異志嗎?普通國民擁有綠卡,就可能犯下「不忠黨愛國」、「不效忠領袖」、或是「思想有問題」的滔天重罪了,何況是政府官員?兩蔣近臣若膽敢背叛主子,敢不「忠黨愛國」、不「效忠領袖」,那就更罪不容赦了。這樣的「春秋大義」,馬英九會不知道嗎?明知其嚴重性,卻仍執意帶著「綠卡」躋身君側,其心術之陰沉險惡不問可知!
馬的「綠卡」真如他所說的已因久不用而「自動失效」了嗎?非也!

綠卡是美國聯邦司法部移民局製發的外國人身分證明,正名為「永久居民」。持有人可永久居住美國,生活就業,亦可無限次數自由入出境。持卡人若符合美國入籍規定,可進階申請歸化為美國國民,行使公民權利,享受國民權益。

綠卡異於楓葉卡等其他國家的移民卡,在於它(1)永久有效、終身有效。(2)沒有「移民監」,絕對自由方便。(3)用或不用,悉聽尊便。

綠卡生效後,持卡人就算從此不再使用,甚至至死都不用,還是永久有效。
有些台灣的持卡人自忖不在美國生活,也不想為保住綠卡而每年回美國報到,將綠卡寄還移民局,表示「放棄綠卡」,但,任何時候,只要去函AIT,表示欲恢復永久居民身分,移民局不追問任何理由,幾個月內就會把綠卡寄回。

全世界追求綠卡的人數以億計,只有馬英九一人自行解釋美國法律,謂他所持有之綠卡,因多年不用而「自動失效」,所以「自動失效」的綠卡不構成他競逐總統大位之障礙,虧他還自詡是哈佛法學博士呢!
有權解釋綠卡效力的,只有美國聯邦司法部。

「綠卡失效」的唯一理由在於被美國司法部判定「註銷」永久居留權。
原來披著「溫良恭讓」外表的馬,一直在欺騙提拔他的蔣經國、李登輝和善良的台灣人民,其人格之「陰沉險惡」實讓人「不寒而慄」。

一個「擁綠卡」、「無台灣心」、且隨時可以「落跑」「依親(美國籍女兒)」而取得美國籍的「偽君子」,根本「沒有資格」當台灣總統!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白冰冰貶低女性 也自毀形象

阿熱姐

報載,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日前在台中一場造勢活動,主持人白冰冰在台上說出:「泰國選出女總統(按︰應係女總理),就馬上淹大水……總統一定要選老師傅……」云云,白冰冰的話語明顯影射馬的競遠對手蔡英文,也讓人看出其個人心中仍潛存有「男尊女卑」、男性崇拜的封建落後舊思維;而她把他國的災難拿來做不當的「性別連結」,不但會引起國際對台灣的負面觀感,更可能影響台灣和泰國的外交關係,十分要不得!
十九世紀以來,女性主義崛起,女權日益伸張,讓昔日被「無才便是德」所拘限的女性得以接受現代化的高等教育,也得有機會展現才能,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甚至執掌國家機器;連最保守的英國,都在1979年選出了全球首位女性首相-鐵娘子柴契爾夫人,而且執政長達11年,政績卓著;目前德國也是女性當家,首相梅克爾夫人應付金融海嘯、歐債風暴有一套。

二戰時中國的「蔣夫人」曾幫助蔣介石的外交工作,據說美國願意出力協助中國對抗日本,是因為她1943年在美國國會的一席演說。可見,女性的能力絕不亞於男性,且「柔弱勝剛強」的女性特質,往往更能勝任男性做不到的任務,可以適時化解某些尷尬的局面。

台灣四百年來不曾有女性當家,2012年若能選出一位理性、有能力又貼近民心的女總統,來捍衛台灣主權、化解藍綠對立,有何不好?不知身為女藝人的白冰冰何苦竟要貶低女性呢?只為了捧馬英九嗎?難怪有民代批她「無知蒙蔽了良知」!她的不當言行毀了我對她一向「力爭上游」「麻雀變鳳凰」的好印象,真可惜!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國家機器 不能因大選停擺!

南方客

日前故宮博物院爆發文創行銷處助理研究員涉嫌盜拷「龍藏經」等國寶文物的影像檔案圖利的嚴重不法事件,居然不見有任何人為此事負責或遭懲處。

故宮珍藏何等寶貴!如今竟然發生員工監守自盜的事件,顯見故宮內部控管問題相當嚴重,職司風憲的監查院難道不必追究故宮領導高層的失職?立法院難道不必對故宮管理上的嚴重紕漏提出譴責,並要求懲處相關失職官員?

記得1997年10月,阿扁當台北市長時,拔河比賽發生斷臂事件,新聞處長羅文嘉立即引咎辭職以示負責;2000年政黨輪替,7月,阿扁就任總統才兩個月,發生了八掌溪事件,行政院副院長游錫堃請辭,消防署長、警政署長皆記大過並請辭,其他遭懲處的官員多達十餘名,展現了執政團隊的負責態度。

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後,說「馬上好」的政府,不論教育部、交通部、文建會、農委會…頻頻凸槌,面對農業難題、農民困境,農委會解決無方,不知民間疾苦的高官居然還說出「農人一天只工作一小時」招天怒人怨的話來;文建會先是製作「我們的一百MV」,發生「獨漏客家」的族群歧視事件,後來又爆發了藉慶祝「百年」而揮霍公帑、圖利特定廠商的弊案,引發各界撻伐,文化界人士甚至連署要他下台。不久之前行政院長吳敦義還重批閣員「無能、敗家、愚蠢、可恨」,卻不見有誰曾遭到懲處。日前為了拉抬持續低迷的藍營選情,盛治仁不得不「請辭」,馬政府又將老農津貼從先前的316加碼為千元,全然不顧之前所堅持的「社會公平」或「國家財政」,讓老百姓直覺愕然。

施政紕漏不斷,執政團隊上層依舊「自我感覺良好」,不思改進上緊發條,下層公務人員自然「有樣學樣」,政府機器的螺絲焉得不鬆?新北市爆發多名國中小校長收受營養午餐廠商回扣的弊端也就不足為奇了! 民主社會,人民不因政黨輪替而得以免除辛勤工作,依舊得為「活下去」的生計打拚;為民服務的政府行政有其連續性,自然也得維持正常運作。本屆總統任期還有半年,國家的機器絕不能因為大選而停擺!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做大官「滅客家」、選大位「假客家」

黃永達教授

報導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懷疑蔡英文的客家身份並諷人「50年沒說客家話」,吳伯雄正好明白承認國民黨政權近60年來從文教、媒體等各層面獨尊北華語,進行消滅台灣各母語(福、客、原語)的事實,包括蔡英文的絕大部分「受教育者」都是這種教育體制的受害人,包括客家的4、50歲以下的台灣子弟說母語多數不輪轉,甚至大多數的官員或擔任文教職的所謂高學歷者、知識工作者,鄙視自己的母語祖宗言,不願在公開場合說母語,知識階層呈現「人文自殘,殘人人文」怪異現象。客籍吳老(很多官員稱「伯公」)一直在國民黨的黨政高層,更扮演消滅自己的客語祖宗言的推手與主謀之一的角色,今天「無面無皮」的發言,無異再度揭示了自己及所屬政黨近60年「滅客家」的滔天罪行。

台灣民眾皆知,同姓、同一堂號並不一定是同一宗族,也不一定是同一語族,據研究調查(苗栗縣政府的委託研究案報告)指出:馬英九與通霄馬家是不同血緣系統,也無法證實馬有客家血統。退一萬步說,即便是有些連結,台灣普遍的客庄習俗是:同一姓氏、即使是同一堂號、但不同公廳的裔孫們之間並不作興宗族祭祀活動的往來,到非自己開台祖派下公廳(祠堂)是例不舉香祭拜的,只做鞠躬致敬。又者,有人說藉人家公廳祭祖一番,人家祖先與裔孫都願意,外人實無置喙餘地,但卻從未見馬英九長輩、妻女前往祭祖,也未聞馬英九家人講一字客家話或說自己是客家人(否則,一些媒體將更大幅報導),長輩、晚輩、妻室都從未聞聯結客家,怎麼就只馬英九一人突變為客家人?這太怪了。事實上,這樣的作為也完全違反一般家庭禮規與社會常理。更甚者,祠堂祖先即非神明,有陪同前往的官員、團領人等(連姓氏都不同)也跟著拿香拜,根本違背一般基本禮制。馬英九「講客家」、「連客家」太假,隨同官員人等拜他姓(馬姓)祖先,也不顧「背祖」的罵名與祖先的責罰了。

再說,長期擔任國民黨黨政最高層的吳老(70幾歲)與馬老(60幾歲),對50幾歲的人而言,都已算是人家的「長輩」了,長輩們自己做了傷天害理、毀人祖宗言的滔天罪行,過去做「滅客家」的推手、幫凶,今天為選舉才「客家長、客家短」的「假客家」了起來。不即刻下詔罪己則已,還要數落被這些長輩們所設的教育體制害慘的晚輩們,這是甚麼「大人」是非?甚麼倫理?甚麼人間社會?

再說,邏輯應該是這樣的,若僅說些客語就能與客家作聯結的話,那麼總是字正腔圓說北京話的吳老、連老不就早變成純正中國北京人了?說著比客語要流利五百倍的英語的馬老不就早變成純正的美國人、英國人了?
邏輯更應該是這樣的,在民主、自由、人權的時代與社會,有開闊文化觀、自然尊重各母語祖宗言、有與選民共同的歷史文化與生活經驗的人就是具備了領導人的基本條件,刻意塑造是甚麼人,會講甚麼話並不能與內心或施政理念劃上等號。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誰是真客家人?誰是「假客家人」?

阿熱姐
2011.11.16刊於台灣時報頭家心聲版

因為國民黨的「客家大老」吳伯雄跳出來指責「蔡英文」是「假客家人」,這兩天,各媒體為兩大黨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馬英九」誰是「客家人」一事而炒得沸沸揚揚。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客家人,需要從三方面來看:1.具有客家血統、2.具有客家自我認同、3.具有客家文化元素(會說客語也算客家文化元素之一)。依【客家學】的角度,三個條件中至少具有兩項,才算客家人。

依漢人從父姓的宗族傳統,蔡英文的父親是客家人,她具有客家血統是無庸置疑的,她也說過以擁有客家血統為榮;她三年來用客家的勤儉精神來帶領民進黨,讓黨產由虧轉贏,成績有目共睹;她也不只一次說過,要用刻苦耐勞的客家「硬頸」(堅韌)精神來改造台灣。凡此總總,可見蔡英文不但具有客家認同,也具有客家文化的元素,因此說蔡英文不是客家人,完全是昧於客觀事實,甚至是睜眼說瞎話。

當然,蔡的客家話講得不輪轉是事實,但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誰使為之?孰令致之?」不就是吳伯雄所賴以得到其個人榮華富貴的「萬惡國民黨」嗎?如果不是國民黨近半世紀的獨尊「國語(華語)」、打壓母語(方言),讓客語在媒體禁聲超過五十年,客語會流失那麼嚴重嗎?據客委會統計,台灣至少有百萬「三年級生到八年級生」的客家鄉親都跟蔡英文一樣,無法使用流利的客語!請問,加害的國民黨可曾為此事向鄉親們道過歉?當過桃園縣長、台北市長、內政部長及國民黨黨主席的吳伯雄,曾為搶救客語盡過一分力嗎?吳其實是國民黨的幫兇、共犯,也是客家族群的罪人,不謝罪也就罷了,怎麼還有臉有指責蔡英文呢?

至於馬英九是不是客家人,那就更不值一提了。馬的父母皆係「外省人」,父親馬鶴凌是湖南人,他自己也一再說自己與宋楚瑜是「湖南同鄉」、對宋禮數周到,他跟台灣客家根本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說他跟明朝下西洋的太監鄭和是一家人(鄭和本姓馬,小名三寶,馬姓係漢化的阿拉伯語「穆罕默德」),是阿拉伯後裔,可能性還大一些。馬近幾年惡補了一些客家話,並「單人獨馬」(客語,指單槍匹馬,一個人)去通霄的馬家庄的「公廳」認祖、祭祖、發紅包,卻未有任何家屬(妻小或姊妹)同行,與一般祭祖習俗常規不合,算哪門子的「拜阿公婆」、認祖呢?「用膝頭想乜知」,純係為了選票考量。稍有文化常識的人,都不會被這個「真正的」的「假客家人」所騙的。

會說客語才是客家人,會說河洛語是河洛人,馬英九的河洛語說得還可以,難不成他就是河洛人了?他的「哈佛英語」說得更溜,是否他就是美國人了?

客家人會說客語,固然是好事、美事,但不會說客語,亦無害於客家的自我認同。蔡英文有客家血統、有客家認同、又具有客家文化元素,只是客語稍差而已;但那不是她的原罪,她是國民黨錯誤語言政策的受害者,而且她也允諾以後會認真學了。她若不是客家人,難道慣於說謊的馬英九才是嗎?馬英九還是把自己的美國綠卡及一家都是「美國籍」的事向國人「說清楚、講明白」吧!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文建會的「罪行」再添一樁

阿熱姐

本屆國家藝文獎歌劇藝術獎得主曾道雄教授投書報端,指出文建會為慶祝「民國百年」,撥款給某特定表演劇坊,製作一個只演出2個晚上的國慶歌舞劇「夢想家」就花了花了2.15億之事,讓他感到「毛骨悚然」,發出無限感慨:「只要它的一半費用,讓我一輩子演歌劇,演到死,都花不完。」這感慨想必也牽動了許多台灣人的心酸,不論是藝文界人士還是被迫「休無薪假」的產業界員工。

文建會一心要升格為文化部,卻捨國家文化的千秋大計不為,儘搞浪費民膏民脂的「夢想」文康活動;面對各界人士的不滿和批評聲浪,主委盛治仁居然毫不避諱地跳出來為承包劇團大力辯護,儼然是該劇團的宣傳部主管,如此作為,除了角色錯亂、搞不清官商分際、有失政務官的風範外,更難脫「圖利特定廠商」的重嫌。
文建會先前爆出「我們的一百MV獨漏客家」的重大族群歧視事件,引發500萬客家鄉親反彈,遲遲未給圓滿交代;如今又爆發圖利某特定團體、浪費公帑的違法事件,其主委居然可以不必負任何政治責任,照樣「笑罵由你,好官我自為之」,難道不是因為主子馬英九的縱容包庇嗎?

馬英九無能,既搞不好國家經濟,也救不了失業率:任期四年,企業界頻頻發生強迫員工「休無薪假」的事件(還被「白賊義仔」還稱許為「可以得諾貝爾獎」的點子),農村沒有因為簽了ECFA而蒙利,反倒搞得民不聊生,香蕉一公斤兩、三元,梨子滯銷任其腐爛,柳丁貨多價賤……在野黨提出將老農津貼調升千元的訴求,馬政府悍然拒絕,說沒錢,只肯給316元;他卻可以為了粉飾太平、無益國計民生的「民國百年」各項文宣活動,搞個燒錢的「建國一百年基金會」,編列巨額預算,任意揮霍,動輒上億。面對繳不起學費需要申請助學貸款的年輕人、繳不起營養午餐費的小朋友,卻視若無睹。這種不知民間疾苦、不為人民服務、一味自我感覺良好的爛政府,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對「3隻撲滿小豬」嚴重關切、深入調查的監察院,怎麼不也來查查文建會的施政偏差及「建國一百年基金會」的金錢流向呢?難道御史台只會「拍蒼蠅不打老虎」,專欺負手無寸鐵的小朋友嗎?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甚麼是含淚投票?團結要做甚麼?

黃永達教授

媒體報導90多歲的郝柏村,在10月29日的所謂「退役將領挺馬大會」,在「蔣公紀念歌」聲中,痛批宋楚瑜參選總統,說宋選不上只是搗蛋,並要大家含淚、含血投票。相信大家看了一定搖頭、莫名其妙、罵聲連連:
(1)90歲左右可以頤養天年了,退役就退役,出來指東道西,不知今夕是何夕,只徒然讓人笑話,21世紀了,還是30、40年代歌頌蔣公的時代嗎?

(2)軍人早已國家化,退役軍人又繼續食民俸祿,即使退役也應服膺新社會的民主價值,怎可為一黨効忠?退役軍人也應活在現今民主社會,看起來有些軍人先已成古人了?

(3)郝大將軍在1996年與林洋港搭檔選總統,且皆國民黨籍,更是搗蛋得厲害,當年背叛國民黨,而今捍衛國民黨,這是甚麼?宋十幾年前就成立親民黨了,政黨競爭,民主常態,天經地義,宋怎會是搗蛋份子?民主社會是歡迎多黨良性競爭。

(4)總統或執政政黨做不好,不得人心就應下台,這是民主常態,郝卻要人含淚(血)投票,怎麼,組幫組派呀?說要含淚(血)投票,不就否定馬的政績嗎?不就明知馬不得民心嗎?不用管民眾的感受,不顧民主意義,只顧幫派、黨派的利益嗎?

(5)退役將領常年食台灣人民之俸祿,不思協同守衛台灣人民以及其民主自由的價值,去認同「化獨漸統」的馬氏父子,真是「桌頂食飯,桌下屙屎」之輩。

(6)早期退役將領常年食台灣人民之俸祿,有時到中國(台灣安全的唯一威脅來源)與敵人遊樂吃喝,不少長住美加,還在美加中文報章公然公告黃埔軍校第幾期同學會在舊金山、紐約、溫哥華輪流召開事項,看了真讓人吐血,不戳破他們的嘴臉與假面具,很多善良的台灣民眾還一直被矇在鼓裡或「不管政治」,結果政治就由他們玩,以台灣民眾為芻狗。

(7)從以上幾則之事,只是冰山一角,但見微知著,台灣民眾包括住一、二十代的閩、客、原及被國共鬥爭弄得受苦受難、到台灣來的新住民(外省人)及子弟們真應速速認清,這些騎在台灣民眾頭上吃香喝辣、高來高去、爭權奪利的是何人?整天不管民生,只會搞政黨鬥爭的是何黨?特別是新住民朋友,千萬不要當這些黨政軍及權貴子弟的棋子、禁臠,受他們的欺騙,我們一起走出過去的虛偽、威權、陰霾,迎向真實、民主、光明。

(8)民主社會是光明開朗的,迎向公平正義是愉快的,享受民主選舉更是一大樂事,又何至於含淚含血的地步?如果那邊要含淚,這邊就是快樂選賢舉能,那何不全民一起開容笑面投票去!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何謂「農舍」? 官員該說清楚!!!

阿熱姐

2012總統選舉,執政黨不談政策、政績及台灣未來願景,卻猛打農舍問題,主管機構農委會面對法令、說詞反覆、標準不一,讓全國農民無所適從…

一般人寫論說文,最基本的內容要求,至少要有三重點(3W):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怎麼做(how);若還能引經據典,加上一些「言據」(名言佳句)、「事據」(具體事例),論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便具有相當的說服力了。

承辦公務的人員為了能順利推動業務,其公文撰寫也有幾項基本要求:在明確的主旨(what)外,還要提依據、加「說明」(why),並擬出具體可行的辦法」(how)來,絕不能「博士買驢」滿紙荒唐八股。

如今,公務人員對業務相關的法條(辦事依據)十分陌生,講不出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所以然來,卻只會模糊地用「依法辦理」等官僚屁話來唬弄百姓,出事又只會踢皮球、對罵,全然不求解決之道,還給當事人一個公道!
究竟是何原因?是專業知能不足、素質太低?職前、在職訓練兩不夠?還是根本缺乏敬業精神,只想規避風險、推卸責任?或者竟是有樣學樣「依法行政」、「體察上意」,無視人民乃民主國家的主體?

政府各單位充斥「沒有真本事、缺乏擔當」,又不講「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的民主素養,且完全不能「苦民所苦」、不顧「社會觀感」的公務員,居然還有九成以上的人可以年年考績得甲等,在年終獎金之外,又比一般人多了一個月的考績獎金,這是什麼世界!我們老百姓還需要「畜/飼/老鼠咬布袋」,繼續供養他們嗎?
農政官員為何不一次講清楚怎樣才算是農舍?

從鮮奶起價講起

黃永達教授

味全(林鳳營)、統一(瑞穗)、光泉(乳香世家)三家(市佔率八成四)十月份起一起(聯合)漲6元(約7~8%),行政院公平交易會裁罰共三千萬元,媒體還助勢說「重罰」!。

10月1日至10月20日發佈已過20天,全國銷售因漲價溢收金額何只三千萬,發佈裁罰遲緩,消費者受害連續20天,公平會已涉嚴重失職,主委應下台,並交司法調查,此其一;罰金共3000萬,平均一家1000萬,比較這20天所獲取的暴利,簡直不成比例,也根本是輕罰,此其二;聯合漲價擺明是擾亂民生物價,不應只是違反公平交易法,這是嚴重擾亂社會金融與安全及物流秩序,此其三。縱上所論,三家公司負責人應于以司法起訴,判以重刑。

這只是一端,其他各類物質物價都如脫韁野馬的飛漲,馬總統成天拿「搖頭仔」(實是料理米酒),馬政府對這些壟斷民生物質的大財團,一無所為,任其肆虐社會,像無政府狀態。

另外,一件看似小事,卻是嚴重的大事,不得不提,筆者因服務政府單位的分季慶生、及徵文評比的獲獎,收到做為獎金的遠百(遠東集團)、Seven Eleven(統一)禮券及商品卡(Gift card),因為使用起來遠較通貨(錢幣)麻煩,又十分受限,方忽然意會其中問題:因為是兩家通路公司的禮券,當然只能在該等公司的賣場消費,如此就阻絕了其他店舖的銷售機會,此其一;民眾獲政府單位頒于的獎金,理應自由消費,卻用禮券商品卡限制了其使用的自由,此其二。兩者都是嚴重傷害社會公平正義,財團如此吃乾抹淨,行政院公平交易會及檢調單位又怎麼不查一查?中小企業、雜貨店、消費大眾、選民大眾怎麼不生氣?

(本文使用北華語書寫)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器捐案 台大醫院遭懲戒,疏失更嚴重的文建會呢?

阿熱姐

新聞報導,台大醫院愛滋器捐案的調查報告於9月29日出爐,事件原因是人為失誤和醫院作業安全的缺失,衛生署依醫療法第108條及醫師法第25條規定,分別對對相關醫院(台大醫院)及相關醫師(柯文哲),處以新台幣50萬元及停業等懲戒…

衛生署的報告及對台大、柯醫師等做出懲處,意在宣示「主管單位」對此事件已有所作為;不過,避重就輕,未對隸屬該署的協調師等做任何處置,更未對自身應負督導不周的責任提出任檢討或改進之道,不免讓人產生「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荒謬感。難怪受懲的柯醫師(最重可能被廢止執業執照或醫師證書)會憤憤不平地說:「過去1個月,有看到衛生署改什麼嗎?……大家只是在找台階下而已,我就是大家的台階。」

原來,執政黨團隊人人有樣學樣,絕對遵行主席「千錯萬錯都是別人錯,主席絕對不會錯」的領導風格,因此,向來只會刮別人的鬍子,卻不知該如何刮自己的鬍子!

這事不禁讓人聯想起七月份的另一更重大的「政府行政疏失」事件:文建會推出一支長達十四分鐘的建國百年MV歌曲「我們的一百年」,內容有華語歌、河洛語歌、原住民歌,獨缺客家歌,引起客家鄉親的反彈…

此一嚴重疏失,不僅突顯了「傾中」馬政府對台灣本土文化一貫的蔑視,尤其是對客家文化的隔閡,大大挫傷台灣第二大族群的四、五百萬客家鄉親的尊嚴和情感;也說明了文建會對「多元文化」世界潮流的缺乏認知。

雖然器捐事件中的5名受贈者術後情形良好,且HIV篩檢結果至今都是陰性,顯示目前一切正常,但相關單位及負責人依然受到嚴厲處分。可是損害500萬客家鄉親尊嚴的「我們的一百MV獨漏客家」重大事件,儘管客家鄉親一再陳情反映,卻不見馬政府對文建會所犯的嚴重行政疏失,提出任何檢討,監察院亦未依法提出彈劾,更未有任何相關單位或任何人為此事扛責或受懲下台,文建會、客委會的主委依舊自我感覺良好,「笑罵由你,好官我自為之」。此一「21世紀『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政壇怪現狀」,實在匪夷所思、令人搖頭嘆息。

2012總統參選人之一的「客家妹」蔡英文在參加全國客家後援會成立大會時曾表示,要用客家堅忍、硬頸的精神,來堅守國家主權和台灣人的尊嚴。那麼,遭政府刻意漠視(歧視)的客家鄉親是不是應該發揮先民「保鄉衛土」的義民精神,起來來捍衛「族群尊嚴」、延續「文化香火」呢?

民主社會的政黨輪替,只能數人頭,不能砍人頭。素有「食人一口,還人一斗」、「食水愛念水源頭」知恩圖報優良傳統的客家鄉親,在感念民進黨執政時設置「客委會、客家電視台、各地的客家文化園區」,使客家族群得以拾回族群自信心等政績時,是不是更應該在關乎台灣主權存亡的關鍵時刻,用「選票」來反制馬政府對客家族群和台灣文化的踐踏呢?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客語教學支援人員」、「客語薪傳師」係麼介東東?

黃永達

教育部先搣一個「客語教學支援人員」,行政院客委會根據客家政策白皮書,又搣一個「客語薪傳師」,前者實施有10年左右,後者實施也有3年咧,到底搣个目標係麼介?後手又愛仰般行?

大家知中小學肚項,華語有「國語教師」、「國文教師」,英語有英文教師,這兩个語言教師係經過嚴格教育嚴格考試出來,教育單位正式頒授教師證書个,這兩種語言全係外來个語言,來台灣个歷史最多60零年。一等悲哀个係,社會都已進入到自由民主个時代,自己國內主要个兩種語言客家語摎福佬語(在台灣發展400年歷史),還係停留到麼介「教學支援人員」、「薪傳師」个地位,根本無先生(教師)个地位,換句話講,台灣母語還一直分政府看作方言、鄉土語言。

馬政府由這兩个部會做「客語教學支援教學」(十年沒有任何更進步做法)、「客語薪傳教學」,根本係「打屁安狗心」个做法,應付應付民眾个要求定定。政府已經頒布69鄉鎮係客語重點發展區,理該在這兜鄉鎮个中小學、社區教育單位,全面實施客語教學个政策,意思係講,最少乜愛有一半以上个教學場域項使用客語,最少中小學个語言課,愛有1/3客語課(其他係華語、英語),恁樣形客語教學就愛有正式个客語教師來教,換句話講,客語正會進入主流教學底肚。

恩俚強烈要求,政府為了「牽成客家,繁榮客庄」政策,應當舉辦正式个「客語教師」甄選考試,無論大學語文系、教育系畢業或者已取得教學支援人員、薪傳師者都做得再經過嚴格甄試拿到正式教師資格,進入中小學擔任語言課程个正式師資。
(北四縣腔書寫)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美國綠卡和九二共識

黃永達

恁久社會講儘多有關馬英九个美國綠卡和所謂「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个問題,其餘根本毋使恁費氣講恁多,儘簡單个道理,講分國民聽就做得,民眾毋係戇仔。

到今美國無講馬英九个綠卡失效,單淨講佢个綠卡儘複雜,美國移民局無可能無資料,有綠卡無綠卡一查就知,毋過,筆者想講个係,綠卡有效當然是大問題,台灣總統有美國永久居留權(PR, 就係綠卡)這係世紀大笑話,有申請過綠卡个人對國家忠誠度就有問題,仰般還選總統?還做總統?特別佢兩个妹仔還有美國籍,國家个總統對自家个國家係恁樣个態度,還做得分佢做等總統,這个國家个國民係毋係錯亂忒去咧。

國共兩黨个接觸係1992年辜汪會談開始,從來就毋識聽講有麼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係講汝毋知,單淨看「青天白日旗‧三民主義歌」敢識在中國所統領个所在掛起或者唱起?就知根本無一中各表个餘地,該掠時个相關人士(連蘇起也是)都出面否認咧,該麼介總統還講有「一中各表」?再過講,無个東西強強要講到有,就係有也毋係麼介好東西,會二十年咧,做毋到就好早早豁忒去。

蔡英文講:「九二共識係國共共識,恩俚愛台灣共識」,這句話講都儘好又有力,意思係,就講有麼介九二共識,無經過代表台灣人民个國會來通過,也無經過官方代表个簽署,乜毋係國家層次个共識,佢根本係國共兩黨个共識,關恩俚國民麼介事?恩俚愛个當然係台灣人民个共識,台灣人民个共識係麼介,用公民投票就問得出來咧呀,做承勞个政府係講無頭腦想,向做頭家个人民問一聲總做得。

馬英九講花嘹講慣咧,選舉講花嘹,有个講無,無个講有,滿奈係講花嘹,佢所帶領个執行團隊,又乜常透講花嘹,講花嘹的政府,對自家國家土地人民無忠誠个團隊,做頭家个人民好摎佢換下來咧!
(北四縣腔書寫)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大陸、內地、陸客與兩岸是甚麼碗糕?

黃永達

近年來,因為國民黨政府的政策關係,中台間人民來往較以往密切,相關的名詞出現機會變多,民眾跟從一些腦殘媒體,講了一堆沒有概念、沒有邏輯、不合狀況的名詞,很是無知,很是可笑,貽笑大方,真是可悲。
首先是「大陸(continent)」二字,這是地名?國名?兩者皆非呀!其實,大陸只是地形名詞,正如海洋、島嶼、三角洲一樣,它指地球表面的大陸塊,有亞洲大陸、非洲大陸、美洲大陸等,若想以「大陸」代表「中國大陸」、「中國」是完全沒有邏輯的。如果你喜歡講得很大,稱「中國人」可以稱其為「亞洲大陸人」,但稱「中國人」為「大陸人」是根本不符語意學的。依字面看,大陸人指住大陸塊的人,好像島嶼人、山頂人、海洋人(如果有人住在海洋)一樣。世界上只有亞洲大陸,或歐亞大陸,沒有「中國大陸」,當今中國是東亞的一個共產集權國家,胡人、蒙人、滿人都曾在東亞建立大帝國,英文裡也沒有mainland China這麼模糊的名詞,馬英九要國人稱「中國」為「大陸」,頭腦是否生了甚麼病?

少數演藝人在中、台兩國跑,去中國說成「去內地」,若說「去北京」、「去上海」,不冠中國也沒有甚麼問題,因為城市間、空港點的概念清楚,好像台北─東京,台北─馬尼拉一樣。「內地」則不知甚麼東西?若說內地就是中國,那就跟前面講的一樣,若說清朝時代就有內地之稱,但那是皇城北京的滿清帝國統治這個海島兩百多年的時候,把台灣視為蠻荒島隅,稱閩粵等王土之地為「內地」難道這些人還是清國奴嗎?如今,共產中國與台灣是兩個國家(土地、人民、政府、制度皆是互斥性(exclusive)兩獨立集合)?民主台灣的人民與共產中國的人民不是各自向這兩個國家的政府納稅嗎?這些演藝人還真是「無魂軀體就像稻草人」。

「陸客」又是甚麼東東?陸地的客人?住陸地的客家人?到陸地來做客的海洋生物(綠蜥龜)?還是到海洋來做客的陸地生物(企鵝、海狗)?你講毋係啦,係「來自大陸的觀光客」啦,那請問來自那一個大陸的觀光客?非洲大陸?美洲大陸?你說是「亞洲大陸」啦,那請問是民主蒙古客、還是阿富汗客?馬英九也要求說「大陸客」、「陸客」,問題是人家明明執「中國護照」,就是中國人、中國觀光客(簡稱中客),就好像日本客、法國客一樣,我們還要以無國籍身份名稱的「陸客」(那「海客」是甚麼?)稱呼人,真是總統、媒體一起搞無知、搞腦殘、也搞沒禮貌、輕蔑外國來客。

我們住台灣,當然是台灣人,到國外旅遊,人家稱我們為「台灣觀光客」(簡稱台灣客、台客),請問我們能忍受外國人稱呼我們為「島嶼人」、「海島客」、「島客」這些沒名沒姓的身份,這些貶低人的名詞嗎?我們難道沒有國家嗎,沒有住在地嗎?將心比心,我們又怎能叫人「陸客」、「大陸人」、「內地」?

「兩岸」之名詞更為可笑,台灣一島國,與四面的國家都是兩岸,台灣與日本八重山列島石垣島隔海相望,日、台是兩岸,與韓國、越南、菲律賓也是兩岸呀;花東海岸與美國西岸加州隔著太平洋,台灣與美國也是兩岸呀!甚至台北市與新北市隔著淡水河相望是兩岸,新埔、新豐與竹北、新竹市隔著鳳山溪也是兩岸呀!

台灣與中國地理位置關係,外文報紙都以「位於台灣海峽的兩邊」(Two sides across Taiwan strait)稱之,兩邊顯然就是兩國的意涵。我們不要再講甚麼「大陸」、「內地」、「兩岸」了,那是多麼沒有基本語言觀念的名詞,多麼模糊不清的名詞,將之翻成外語,那又是多麼可笑的名詞!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我走上了凱道-來自農村的教書匠看農運事件

阿熱姐

去年苗栗發生了人神共怒的大埔事件,老農到凱達格蘭大道抗議並夜宿街頭,我去了現場,待到十點半;今年農人重返凱道,我也去了,十一點才離開,距現場不到百公尺總統府,沒有任何官員出來回應,這讓我想起1989的天安門事件,人家專制共產黨的總書記趙紫陽都出來接見民運代表呢…

我是三年級的後段班,八二三砲戰的時候,我正值小四。小時候,我的家庭是大家庭,三代同堂,人口眾多(最多時,「吃飯人口」曾達22人)。家裡務農,祖父及兩個叔叔都種田,先父雖在鐵路局擔任車站的副站長,但假日也都得下田幫忙農務。

我記得在中學畢業以前,每年兩期稻作收割之後,父祖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辛苦有了收穫,憂的是要將穀子曬乾繳交給農會,去換肥料,不能直接賣給出價較高的穀商(王永慶年輕時曾因為買賣穀物坐牢)。連自家人要吃的米穀都不能預留,每回要吃多少,都得向農會登記,再行碾製運回家。多數鄉下人都務農為業,對政府以肥料換穀子的不合理制度(肥料價格低,不及穀價的三分之一,政府卻以一比一強行換取農民的穀物,真是嚴重剝削;再者,換回的肥料未必適用,農民還得再花錢買自己需要或合用的,真是雙重損失。),雖都心有不滿,卻敢怒不敢言。我直到大學畢業多年之後,才了解個中詳情,也明白228事件及白色恐怖在鄉人心中的陰影。

後來繳給農會的額度雖稍有減少,但天災不斷,收成不佳時,繳庫後的穀子已所剩無幾,連自家吃用都不夠,哪能賣出換取現金來活用呢?大家庭裡所有需要以現金開銷的部份,幾乎都仰賴先父的那份微薄薪水,因此,身為老大的先父每月領到的薪水袋都直接交給當家的祖父。多年之後,家母曾經幽怨地對我們訴說,在分家之前,她不曾看過或摸過爸爸的薪水袋,我們姊妹上學所需的衣著及學用品,幾乎全賴母親種菜去賣的所得來支應。

我們家的日子雖然苦,但至少當時還有一份「活水」(爸爸的薪水)挹注家計;而絕大部份的農村家庭都比我們過得更苦,因為他們沒有收入,常常要東借西貸才能度日。

農人要繳稅(田賦),生產所得又遭政府剝削,生活困苦極,自然供不起子女升學,我的鄰居同學,小學畢業之後,多數去做工或學一計之長,來貼補家計。曾經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高雄出口加工區,其生產線上的工人絕大部份來自農村,我的同學,便有不少人離鄉別井到那裡。

我唸中學時,眷村來的軍人子弟,可以享受「學費全免、雜費減半」的優惠(也免繳「勞軍費、敬師金」),後來改成軍公教子女「教育補助費」,幾乎全額補貼,至今軍工教薪資遠高於民間企業,補助依舊。最可憐的就屬靠天吃飯的農人,工時長,收入微薄,「生食都不夠,哪有得晒乾?」,其子女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自然比軍公教階層的人少很多,想藉知識來脫貧翻身的機會自然也相對少。

沒想到半世紀過了,我們的農村依舊這麼苦,被政府剝削的情況沒有改善,還要面對更強大的官商勾結、近乎強盜式掠奪的惡勢力,逼得農人不得不走上街頭,我既悲傷又憤怒。因此,我雖非農夫,但7月16日那天傍晚,我跟一些年輕朋友相約一起走上凱達格蘭大道,聲援來自農村的抗議活動,希望政府信守承諾,還給土地和農民朋友一個公道。

如果良田都被徵去蓋廠房,就算國人都有上億家產(天方夜談吧??),我們可以吃「晶圓片、面板」維生嗎?我們能吃「房子、工廠」活下去嗎?我們還是得吃土地種出來的五穀蔬果才能活下去呀!那麼,保有足夠的良田來種植稻米就有絕對必要!何況我們台灣目前的糧食自給率還不到4成,怎能再廢良田呢?歐洲先進國家正拚命找可耕地來確保糧食無匱乏之虞,我們的政府卻反其道而行,難道咱只會「圈地搶水」的「大有為」政府,已有應付「糧荒」的萬全準備了嗎?

為了感恩提供糧食蔬果給我們的辛勤的農人,為了後世子孫能保有活命的根本,為了我們還有許多務農的親友,為了謹記先人「食水唸著水源頭」「食米穀拜田頭」的訓誨,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向政府大聲疾呼「請停止徵收良田!」「請還我們土地正義!」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文建會別再硬拗(ㄠ)了!!!—客家鄉親怒吼了

南方客

文建會日前推出一支長達14分鐘的建國百年MV歌曲「我們的一百年」,內容有華語歌、河洛語歌、原住民歌,卻獨缺客家歌,已引起客家鄉親的反彈。

據媒體報導,文建會說這些歌是網路票選的,他們完全尊重民眾選擇結果。文建會的說詞乍聽似乎有理,細思則全係行政單位犯錯時慣用的推脫之詞。

MV既為「建國百年」而製,則其性質不絕不同於流行音樂界票選「金曲排行榜」,而必要兼顧獨特「代表性」及全面「涵蓋性」兩原則。如今名為「『我們的』一百年」,竟然獨漏台灣第二大族群之客家元素,還能說具有「代表性」與「涵蓋性」嗎?犯了這麼大的疏失,不論是出於主事者的監督不周,還別有用心的打壓、歧視客家,文建會都要負最大的責任。

眾所周知,所謂建國百年,跨度泰半在台灣(自1949國民政府播遷來台起算,有62年之久)。「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人口結構包含台灣福老人、台灣客家人、台灣原住民、大陸各省來台同胞。難道文建會在推動網路票選活動之時,不應該將四大族群的歌曲全部納入,並依類區分為「河洛歌曲、客家歌曲、原住民歌曲、華語歌曲」4組,每組各選1到2首代表性的歌曲嗎?

我們要問,MV歌曲獨漏客家歌,是文建會認為客家沒有好歌,還是相關主事者根本認為客家族群是「他們」、是「非我族類」,而不是「我們的」中華民國同胞,客家歌曲「不必」、也「沒有資格」納入百年MV?否則他們怎敢無視四、五百萬的客家鄉親的存在,也不當「我們的一百年」MV歌曲選製是攸關「族群和諧、文化多元」的「文化大事」來認真辦理!如果連「尊重多元文化」這樣的基本文化素養都不具備,文建會還有升格成「文化部」的必要嗎?

施政出紕漏,沒有道歉,不思檢討改進,卻只會硬拗(ㄠ),把人民當傻瓜,實在可恨!我們要大聲疾呼,請「全民的」(非族群選擇性的)文建會別再拗了,趕快亡羊補牢,還給客家一個公道吧!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花很大 果很小的客家「政績」 ─檢視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公佈的十一項「政績」

黃永達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網站登出其三年來的政績清單,吾人以極關切的心情,及親身持續的體驗,敘述這些政績的成效。但花開得大而美,並不等於果結得大而甜,我們很不願見的是,三年來,政府的客家施政成效只見花開很大果結很小,吹很大做很小,花費很大淨益很小。

對於政府單位所自稱的「政績」,吾人百姓家自然心中有一把尺,有其較具人文方向、實效面向的觀察:
首先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網頁上,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近三年施政績效」,點入的第一張畫面竟然是「部會整體施政績效總說明」及「行政院─政府近三年施政績效專區」,再點入就是37部會(客委會排第33),筆者還以為甚麼時候開始,客委會比行政院及各部會還大,客委會管行政院了?否則為何客委會的三年政績網頁內包括「行政院各部會政績」?

三年政績洋洋灑灑列了十一項:其一「客委會預算年增20%」。其實,這只是馬政府競選承諾,經立院通過者,只是過去政府打壓客家,現在撥些經費謀取補救而已,何可稱為客委會政績?其二「通過客家基本法」,較實際而有具體法律規範的「國家語言發展法」尚壓在立法院,通過宣示性的,又非基本也非法律的「基本法」,何有政績可言,而且也是國民代議士─國會議員立法之事,怎會是一行政機關的政蹟?

其三設置高普考「客家事務行政」類科。是考試院依客家基本法而設,怎會是一行政機關的政績?難道客委會內包含考試院?又做了命題、監考、閱卷、分發等工作?再說已設3年才錄取10幾人,光是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69鄉鎮,每鄉鎮配2人就需140人,還沒算行政院客委會本身,各縣市級的客家局、處、會,總共少說也需要340人。還有,涉客考科只有兩科,「客人、客話、客事」的認識嚴重不足,已錄取者有些連客語都不會,怎麼做「客家行政」?

其四「訂定正月二十為全國客家日」,客委會確實花了精神與金錢促成此事,但只是宣示起跑,才開始做作業,就已經打成績了?這顯然要看往後客家日的成效,有否全國在此日相當比例使用客家話(學校、媒體、交通、民眾,至少廣播系統)?客委會有否監督整個政府機制執行此案(因為總統、行政院長頒布的)?有否因為設客家日而提高客語的使用比率或客家能見度?這才叫做「政績」,作業寫完才能打分數,不是嗎?其五「召開全國客家會議」更扯,若開會也叫做「政績」,開會就有政績,那麼大家天天開會就好了。再說,全國客家會議、全球客家文化會議等,包括會裡會外,人盡皆知,花了公帑(納稅人血汗錢)及與會人員、工作人員的寶貴時間精神,一無所穫,說它跟「大拜拜」差不多,那是沾污了民間極具宗教與社會人文意義的「醮事及圓滿功德宴」(俗稱大拜拜)。

其六「公佈69鄉鎮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怎麼「公佈」就叫做政績了?那麼政府單位天天做「公佈」之事就好了!三年來,文化重點發展區的影跡都看不到,69鄉鎮鄉鎮公所轄區內的各級機關、學校公務員、教師有夠比例講客話(社區語言)嗎?開學、畢業典禮、運動會有講客家話嗎?轄區內的客家學院有用客語進行教學研活動嗎?轄區內客家文化的進展有具體呈現成效嗎?這些才叫做政績呀。再說,光以專業人才來講,高普考才錄取12人,重點發展區就有69鄉鎮,人力差距如此之大,光是人力就如此敷衍,民眾又怎指望有甚麼政績?
其七「推動公事語言、言語生活化學習環境」。成效統計在那裡?說是補助公私立單位客語廣播、客語服務台等161家,但客語廣播、服務的具體成效如何,花錢補助多少家怎是政績,真正的成效才是政績,若花朵亮麗,結果乾小何用!何況憲法在,客家基本法在,客委會及其他各部會在行政院施政團體內是一體的,公部門本身就該做,為何要補助才做?民間幫政府做應該補助,但是,嗚呼,公部門要補助才做,這也是客委會的政績嗎?

其八「輔導文化產業發展、建設客家庄文化風貌」,言及三年內舉辦的客家博覽會、商品國際展、特色產業展,參展廠商多少家,產值多少,這些有何效益?常見的是展覽場內吃的、穿的、用的攤位叫賣,政府難道是在辦商品交易會?內容是甚麼?有多少客家元素,客家語言呈現比例多少,展覽後效為何?展覽對客庄產業與文化有因此增加活絡度嗎?這才是政府施政的重點,才叫做「政績」呀!另外,言及補助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計畫112項,名人故居維修計畫19案,這是花錢補助就好,成效不論的「條列補助案」政績思維。

其九、十一的「辦理客語家庭表揚」與「獎勵客語績優國中小學生獎學金」也不應稱為「政績」,這只是階段性權宜做法而已,這種政績持續張揚下去,客語就更邊緣化,更加復育無望、回返公共空間無望了。吾人希望達成的目標應是儘快終結「客語家庭表揚」與「獎勵客語績優國中小學生」,若客語普遍像華語一樣,客家人都能聽能講能寫,其他族群至少能聽的多語言社會,還用得著「獎勵客語」嗎?當今有需要設「華語家庭」、「華語績優國中小學生獎學金」嗎?客委會早應起步進行這樣的「客語使用正常化、社會化」的工作,其績效為何,這才叫做客家政績呀!

其十「辦理十二大節慶」,將十二個月各地的節慶全都攬做「客委會辦理」的「政績」,這是十分可笑又可悲的事。若以前沒有,因為客委會開創才有的活動還勉強說得過去,如全國桐花季、收冬戲(民間久未舉辦的鄉鎮)、新竹花鼓節、拔仔庄比鑼鼓(鼓王爭霸戰)等幾項,其他都是民間頗具歷史的節日活動,相當具歷史性、規模性、自主性、組織性、地方性、特色性,如美濃迎聖蹟字紙祭、東勢打新丁、竹東天穿日山歌比賽、苗栗傍龍、六堆祈福敬伯公、頭份四月八、枋寮義民做中元、彰化國王祭、國姓搶成功等。只是補助一些經費,卻都納入客委會「辦理」。再說,「台北的中央」一出手就讓傳統人文走了樣,拿「頭份四月八」為例,本是佛誕的地方浴佛盛事,卻硬要叫做頭份客家文化節,枋寮義民亭十五聯庄輪值「做中元」卻要說成新竹縣義民文化祭,彰化縣各地的三山國王祭卻硬要合稱「三山國王客家文化節」,甚麼都變成庸俗不堪的「節」、「節慶」、「客家節」、「文化祭」、「嘉年華」。更為不倫不類的是,不論甚麼節慶,千篇一律搭舞台做舞台秀,唱歌又跳舞,不只脫離了地方原有人文,更是褻瀆了該地傳統節日特色與內涵。

幾個節慶活動中,環保、文化內涵、歷史精神被政府弄得十分不堪,例如「苗栗傍龍」因額外有補助經費而更大量施放鞭炮,甚麼活動都來個「放天燈」,形同環保假期,民眾為之側目,政府還與民間搶功當做「政績」,搶到如此地步,真是執政內閣、民選政府的沉淪,更是選民大眾的悲哀呀!

2011年五月,客家桐花祭在苗栗造橋一地開幕,主管全國推動客家事務的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在致開幕詞中,客話只用來問候招呼,在要實施「牽成客家,繁榮客庄」政見的總統面前,幾乎全用華語,難道若換了愛講福佬話、或愛講英語的總統,主委就要用福佬語、英語致詞了?說要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提升客語使用與發展客庄文創,難道住民幾全為客家人的造橋鄉不列入重點發展區?自己就否定了自己的政策,光從此處觀之,三年多來的客家施政會有甚麼政績或開創性的做法,就已可思過半了。

邏輯應該是這樣的,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地方客家局處會亦然)的任務是推動客家語言與文化,使之成為正常化、社會化,重返教育、媒體等公領域,本就是非常態的階段性編制,能夠愈早撤銷愈好,易言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設置目的就是終結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因此距離可終結之日愈見曙光,可為政績愈大的度量,但是,三年多來,吾人看到很多的背道而馳,也有很多的原地踏步。
(以上北華語文字書寫)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校長帶頭做不忠不孝个教育

黃永達

幾日前有三十零個民間社團到教育部要求還分國民使用台灣語文个教育權,某一校長協會會長、也係新北市某一國小校長認為母語係「阿婆个話」,傳承阿婆个話要靠屋家,外背毋使講,又講眼前教學時數滿咧,加添麼介科个教學時數都有困難。嗚呼!有恁樣个校長協會會長,就有恁樣不忠不孝个社會,有恁樣个校長,就有恁樣無教育理念、無思考邏輯个教育政策。

照校長个思考邏輯,若母語單淨係「阿婆个話」,恁樣英、日、西語就係英美人、日人、西班牙人个「阿婆个話」,屋家講就好,做毋得(毋使)在國會、學校、媒體項講,要講話就講外來語,係毋係西班牙、日本个公部門要講英文?美、英國要講華語或者日語?這下个北華語(普通話)係滿漢人300年來在北京大都會區形成个方言,安著madarin,也就係當地「阿婆个話」,恩裡自家阿婆个話毋學,專專要學、要講別人「阿婆个話」,連學校、媒體、政府全講人家阿婆个話?

再講,母語係祖先、歷史留下來个重要資產,更加係子弟學習「語言情感」、「語言運用」、「語言與時空(歷史與社區)連接」最重要个基礎。毋學母語,也就失忒這個基礎,台灣學生个TOEIC英語溝通能力測驗會考輸分日、韓、越、泰、中等國,因為人家个子弟從小到中學、大學到社會,全會使用自家母語祖宗言,連專制中國各地學校个校長、先生、學生也共樣。單淨平平比英語能力來講,這就說明了學、講母語个重要性、功能性。

這位校長對教學時數个看法過較好笑,單淨拿語文課來講,摎台灣大部分社區無關係个北華語加英語佔語文課時數的全部(在一週間約佔了三十點鐘左右),當然沒有空間給母語時數。事實上,恩裡係講摎這三十點鐘大約平均分給母語、漢文、英文,由近向遠个學習,台灣子弟个語文能力正有救。

嗚呼!不忠(於土地、社區、歷史)不孝(於爺哀、阿公阿婆、阿公婆)个語言教育,無符合學習原理个語言教育幾時休?!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扁 、 馬 客 家 政 策 比 較 

台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 陳石山  

客家人士自1988年12月28日在台北舉行,動員海內外鄉親,舉辦空前盛大「還我母語大遊行」所提出之三大訴求受到政府重視及民間之覺醒後,更因中央、地方選舉之影響,各政黨於競選時先後提出「客家政策白皮書」,企圖拉攏客家,期待獲得客家選民之認同與支持以達勝選目的,使得客家人士不再為爭取權益而辛苦走上街頭,值得慶幸。

回顧自1994年12月25日至1998年12月24日陳水扁任台北市長期間次第完成競選時提出之客家政策:1.首度舉辦通化街客家文化節。2.舉辦「客家發展研討會」,官方首次舉辦探討客家政策之會議。3.設立台北市客家藝文活動中心。4.設立台北市客家文化會舘。5.台北市政府捐助3000萬元成立「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6.台北市捷運出現客語廣播
、電梯等公共場所開始播報客語。

馬英九於1998年12月25日至2006年12月24日擔任市長期間,亦陸續執行其於1998年9月27日競選市長時提出之「客家政策」:1.成立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拔擢優秀客籍政務官。3.出版客語刊物。4.定期舉辦大型客家民俗活動及文物展覽。5.台北電台開設客語節目。然檢驗其「客家政策」執行之成果,仍有多項政策未落實執行,甚至尚有多項重大政策全未執行者。究其原因,或因馬英九政務繁忙,無暇關心客家事務,或因用人不當欠缺執行能力使然。依客觀事實,就事論事,平心而論兩相比較,在台北市長任內馬英九執行「客家政策」之成績不如陳水扁,事證俱在。

再看,陳水扁自2000年5月20日至2008年5月19日擔任總統期間對其提出之「客家政策」,陸續完全實現者1.設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舉辦全國性客家文化節3.在中央、交通、聯合、屏東科技大學設置客家學院4.在台灣北部之銅鑼鄉、南部六堆設立「客家文化園區」5.設置「客家電視台」6.將「國家語言發展法」咨請立法院審議」7.辦理「客語認證考試」現已辦妥初級、中高級考試,參與十分踴躍。但仍有未能全部達成政策者:1.設立「客家社區學院」2.輔導獎助成立各類客家禮俗、技藝研習班3.設置「全國客語廣播網」。但足以肯定陳水扁在台北市長及總統任內對「客家政策」執行之誠意,讓人懷念。

而今,馬英九擔任總統,其於競選時提出之客家政策如下:1.客家事務預算四年倍增2.設置「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3.建立「公事語言法」制度4.建立「客語薪傳師」制度5.提升客家文化的創新價值6.設立客家特色產業發展基金7.縣市政府建立客家事務整合機制8.成立全國性客家電台9.建設台灣成為全球客家文化與產業交流中心。(如附表二)以上九項內容,均係針對客家委員會於2001年6月14日成立,已歷7年有餘已建立之基礎上,再度深化與廣化客委會既有之運作成效,政策內涵及方向並無不妥且具前瞻性與可行性,並無窒礙難行之處。

展望未來,我們殷切期盼馬英九總統本諸「誠信原則」真正能夠關心客家,積極督促、追蹤、考核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落實執行其於競選時提出之「客家政策」,不再淪於空談。當然「客家政策」之能否落實執行,關乎全體客家族群的權益與前途,不應單純依賴政府,更需全體客家有識之士共同監督協助,始能達成相輔相乘的效果。

我們誠懇建議:
一、客家電視於96年1月1日起即依據「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委託公共電視辦理。目前努力之方向,應繼續提升節目品質、培育傳播人才,建構族群服務平台、落實公共服務精神,拓展國際族群文化交流;展望未來,使客家電視得以永續發展,應持續推動客家電視「公共化」、「法制化」相關重點工作,在未完「公共化」、「法制化」之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之預算既已倍增,理應增撥經費,以協助客家電視之發展、茁壯。

二、政府應設置語言認證專責機構。統籌辦理國家語言認證之相關試務工作,培育各種語言人才,以提供各行各業語言人才之需。

三、政府應積極落實執行「客家基本法」。蓋以馬英九客家政策之推行已具有法源依據、並獲保障;在法律制度面取得與其他族群平等的立足基礎;建置客語文字標準化及資料庫,促進客語文字化,建立用字標準化,增進學習客語效率。


四、政府宜廣納四海人才,建立「人才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成立之宗旨既在於傳承客家語言、發揚客家文化,則應以「認同本土、心懷客家、放眼天下」為願景,秉持行政中立,以廣納四海人才之包容心, 建立「人才庫」,戳力執行所列九項政策,使台灣成為全球客家文化與產業交流中心,當指日可待。

政黨輪替 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立法




14日適逢行政院客委會成立十週年,民進黨客家事務部與台灣客家聯盟聯合主辦「體檢馬政府客家政績論壇」,邀請客家雜誌發行人陳石山、台灣科技大學兼任教授黃永達、花蓮希望之聲廣播電台董事長張鎮堃等人,針對扁馬客家政策、客家高等教育學術、客家基本法與傳播政策,進行意見討論交流。多位議題主談人、與會客家界領袖皆認為,客家基本法條文空洞、缺乏配套子法,也無法賦予客家族群主體性,主要之計必須先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立法,而也唯有2012大選政黨輪替,才能讓客家政策回到有法有據的正軌方向。
論壇主持人民進黨客家事務部主任楊長鎮指出,目前的「客家基本法」是既不客家、也不基本、更非法律,我們應先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以保障客話地位並課予相關主體支持客語文發展之義務,短期做法是修訂《客基法》條文,使重要概念具有規範性,並配套提出子法之立法案。長程目標必須重建多元文化主義憲政體制,並推動《多元文化基本法》,以保障各族群之平等及其文化權。同時,明年淘汰對族群政策沒有誠意、沒有理念也沒有方法的馬政府。

比較扁馬客家政策表現,客家雜誌發行人陳石山表示,兩位不論在台北市長任內,以及總統任內,馬英九的客家政績皆不如陳水扁,也不及格,未來的執政政府,必須廣納四海人才,建立「人才庫」,確實落實客家政策,讓台灣成為全球客家文化與產業交流中心。

對於目前台灣客家高等教育學術困境,台灣科技大學兼任教授黃永達表示,依據2000年扁政府的客家學院政策,2003年8月起於桃竹苗區皆陸續設立客家相關大學系所,但檢視近年發展狀況,客家系所課堂罕見使用客語教學、討論,聘用客籍教授人數也屈指可數,發展方向遠遠偏離扁政府的客家學院政策初衷。

在客家傳播政策上,花蓮希望之聲廣播電台董事長張鎮堃指出,基本上國民黨政府是延續民進黨政策,但卻以黨同伐異的做法,打壓非支持國民黨的廣播人才,而在客語廣播人才本來有限下,造成節目品質低落危機。另外,當初馬英九2008年客家政策白皮書所提的成立全國性客家電台,至今尚未達成,完全跳票。

14日論壇會場有多達近70位客家界社團幹部、領袖出席,前民進黨族群部兩位主任張慶惠、彭添富,前台灣省政府主席林光華、台大客家研究中心主任邱榮舉、台灣客社社長張葉森皆出席與會,與會人士皆一致推崇民進黨執政時期客家政績,並主張2012大選執政必要輪替,讓台灣主權、客家權益獲得安定保障。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體檢馬政府客家政績論壇

今年六月十四日行政院客委會成立已屆滿十週年,回看三年前馬蕭競選總統時,所提之客家政策「牽成客家、繁榮客庄」,其內容提出三個原則、三個重點及九大政策主張,而站在民間社會與施政對象的立場,實有必要對其客家政策績效,進行一番實質的檢視,在目前年度預算已達三十二億元的巨額下,行政院客委會完成、進行了多少政策承諾?是實質提升促進了客家族群權益?還是空有政策而無績效?

本次論壇希望透過多位長期在客家領域耕耘之社會領袖,以自身的感受、觀察,提出對於行政院客委會施政之看法,盼能在紛亂的施政數字與大小活動下,讓政策現形,讓社會大眾明白:我們的政府到底做了什麼?

體檢馬政府客家政績論壇
時間:2011年6月14日(週二)上午10時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3A會議室(臺北市濟南路一段2之1號)
主辦單位: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客家事務部、台灣客家聯盟


議題一:扁馬客家政策比較
主談人:客家雜誌發行人 陳石山

議題二:客家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
主談人:黃永達(台灣科技大學兼任教授)

議題三:客家基本法是空包彈?還是煙霧彈?
主談人:民進黨客家部主任 楊長鎮

議題四:馬政府客家傳播政策和政績
主談人:張鎮堃(電台客語節目主持人)

在天未亮時刻-側記苗栗大埔強徵農地事件

張芳慈 詩作

那隻手
在晨曦裡揮舞著
隨意地耙過
輕鬆地撂過
警察成了稻草人圍著田埂
嫩嫩綠綠一坵坵
正結著穗的稻禾
於農婦哀求的哭聲裡
像孩子般倒下來

那隻手
假借各種說法
成為有力的形象
而那不正是我們養大的嗎

嫩嫩綠綠一坵坵
不知人心的孩子啊
你又如何能認清眼前的手呢
田園的風景
以招魂儀式進行著
在天未亮時刻那隻手收割農人的血

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台語」比賽,能否用客語、原民語參賽?

南方客

兩百多年前,我的祖先在唐山(廣東)「苦到屙油」(客語「貧困至極」),無以為生,不得不向外尋找可以活下去的新天地。他們冒九死一生的危險,勇渡黑水溝,來到台灣,入庄隨俗,落地生根,日久他鄉變故鄉。
台灣是先人埋骨之處,也是我們子孫安身立命的地方。台灣歷經清代、日據、國民政府各政權的統治,我們客家鄉親跟「河洛(HO-LO人)」一樣,都是「世居」台灣的人。我們是「說客語的『台灣人』」,出國拿的是「台灣發的護照」,台灣若亡了,我們也就沒有國了。因此,我們都非常關切台灣的主權是否被矮化,也反對政府「去台灣化」的作為,更以行動在桃園本屆立委2次補選,新竹縣本屆立委1次補選中,力挺綠營候選人當選;而高屏12個客家鄉鎮,長期力挺綠營,已為眾所皆知之事實,並且長久以來,眾多書籍也都記錄了這一段史實。

我們家數代與「HO-LO人」同村而居,鄉鄰們也自稱「HO-LO人」,大家自始都是好鄰居,也從來都不覺「HO-LO人」、「HO-LO話」是歧視語。以前原住民被漢人稱「番」,才真的是歧視語,但今天社會各界已達成共識,正名為「原住民」了。原住民沒有獨佔「台灣人」「台語」之名,因此我相信具有海洋般偉大胸襟和大肚大量、人口最多數的族群,會願意和其他人口相對較少之語言弱勢、文化弱勢族群共同擁有「台灣人」、「台語」之優美稱號,使得全民都願意齊心協力,壯大台灣。

我看到5月1日的玉山周報說:「從來沒人否定台語、客語與原住民族語均為台灣的本土語言,廣義的台語本就包括了台灣所有本土語言,卻有人誤以為採用台語一詞就會否定客語與原住民族語的本土地位。但實際上,使用台語來稱呼,才是最包容的說法,絕對沒有排擠的問題。」

我相信玉山周報所說「絕對沒有排擠的問題」為真;然而,既然「使用『台語』來稱呼,才是最包容的說法」,也就是說,對外稱為「台語」之意涵,實際是包含客語、原民語,更表示「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那麼我要請教「台語」專家先進們下列幾個問題:
(1)各公部門、私部門舉辦「台語演講比賽」、「台語辯論比賽」、「台語歌唱比賽」、「台語文學比賽」…時,選手能不能用客家話、原住民語公平參賽?(2)公、私立電子媒體播出「台語新聞」時,是否也該主動播出客語、原民語新聞內容?(3)公、私立電台和警廣播出台語節目、台語歌時,有沒有順帶播出客語、原民語?(4)政府機關總機、電梯之播音,播出的台語,有沒有增加客家話、原住民語播音?(5)跨年晚會演唱台語歌時,有沒有順便演唱客家歌、原住民歌?(6)資源回收車播放台語資源回收歌時,有沒有順便播出客家語資源回收歌、原民語資源回收歌?(7)台鐵班車上服務人員的台語口頭播音,有沒有順便用客語服務客家鄉親?...等。

如果以上各題的回答皆係肯定的,而且持之以恆付諸實踐,不出3年,大家就會相信「台語」一詞沒有排擠的問題。對於有爭議性的議題,行動才是最好的證明,發自內心的誠懇,才能打動人心,此乃千古不變之理。
(2011/06/03刊登於【台灣時報/頭家心聲版】)

從今年「高普考客家行政類取一儕」講起

黃永達

今年高普考客家行政類正錄取1儕,還係台南市要个名額,舊年錄取9个,記得前年有2个,行政院客委會講已經摎桃園縣、台中市、高雄市協調好勢咧,明年會有4个名額,手指伸出來算一下,到明年為止,單淨有16个新力軍進入客家行政系統。馬政府客家政策底肚,單淨設置「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69个鄉鎮(客人佔40%以上)要做个行政工作,就係講一鄉鎮分一儕,總共人員就毋止要69儕。客家文化發展工作千頭萬緒,就係錄取兩倍(138儕)乜毋罅,再過講「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連一个影跡就無,這下剩無8个月,馬蕭客家白皮書中單淨這則「客家重點區」个政策主張就顯然跳票。其實「搶救客家」國政恁緊急要做,火就會燒到褲襠底,佢無要無緊,看起來已經就要宕忒4年咧。

今晡日有資格做「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个69鄉鎮,大部分分佈在桃竹苗、中投、高屏、花蓮,這兜縣市,加上較散庄个其他縣市,大部分也有設有客家局、處、會,這兜縣市級个涉客單位,中央級个客委會,底背恁多个事務官、行政人員,佢兜儕敢毋使有客家行政个專長、資格?算算總共乜要有350儕以上,這係專長、證照、分工个年代,照理講,涉客人員當然要有相當「客人、客文、客事」个知識摎經驗,簡單講,最起碼乜要取得高普考及格个資格,係無,要仰般服務「客家」?

另外一方面,所有其他專長个考科(像人事、金融、會計、建築、土木、電機等等),除了兩科共同科(國文、行政法及英文)外,高考要考6科專業科、普考要考4專業科,單淨「客家行政科」專長正考兩科客家有關个內容,其他科目像共同科樣仔,連一等重要个「客語」就無考,專業科目个考試,普考等於才考一半、高考才四分之一,請問毋曉摎客庄民眾講客,也知無幾多客庄人文,要仰般做「客家行政」?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全國國中基測个迷思摎迷失

黃永達

5月20,21兩日个國中基測正考忒,報紙對這擺有北北基基測從全國基測獨立出來,變有兩地區無共樣內容个基測,講係「一國兩制」,又提到北北基連英文就出兜在地个題材,講恁樣對外縣市來「上京赴考」个考生無公平。

筆者認為這兜媒體个講法係一種嚴重个文教迷思摎迷失,第一,基測制度係一致个,參考基測做分發,全國就係恁樣做个,當然毋係「一國兩制」,這係一國一制兩文教區(兩基測內容);第二,「上京赴考」係自家加選个,無人迫汝做跨區考呀!

筆者認為,分做兩文教區係早就愛恁樣做个,毋單淨愛恁樣分,還應當分做四个或者六个文教區,每一區就愛有佢个在地思考。恩裡做得分兩文教區做開始,再做分較多文教區个改革,各地个學生仔應當愛在在地讀高中,像讀初中(國中)共樣,繼續培養佢在地个情感,恁樣乜正做得達到區域平衡。

全國一國一制一文教區,這係專制化、單一化、簡約化个「大一統」思考,非常保守、封建、懶尸、無文化觀念。台灣雖然無幾大,各地歷史人文地理卻各有佢个特色,分做北中南東四區,或者分像北北基、桃竹苗及中投客語區、中彰雲嘉、南高屏、宜花東、金馬澎等六文教區(基測考區),考科中像社會(含史地、風俗)當然無話講,連英文、國文、自然,就應當有相當部分係在地特色个考題,連數學應用也做得恁樣做,筆者認為,大約在地(所在地文教區)佔1/4,台灣1/4,亞洲1/4,世界1/4係盡正常个。

恁樣做,等於一半係國內(本地)內容,一半係國外(世界)內容,係講基測引導教學,恩裡个後生子弟才做得先從身邊个事物學習起,正做得學習到教育摎生活內容、社區社會係一體个,再學習到世界个事物,正會有真經个體會。

係講認為恁樣忒麻煩,全國應當一綱一本一考題,該係政府、教育機關个懶尸;係講認為恁樣會剝削忒他區考到台北高中个機會,該係家長、地方先生對大城市學校、明星學校个迷思,幾多社會有成就个人,毋係明星學校出來个;又有幾多一路明星學校讀出來个,毋像人兼無衛生。係講台灣繼續做全國統一教學、統一考題,學生仔讀好麼介「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背熟該自家就講「吾不如老圃」个子曰孟曰,專讀標準教科書基測題、考好試就盡好、盡乖,結果做一个毋識桑麻五穀、家族社區、社會參與的「好學生」、「資優生」,該就毋單淨係教育个大迷思,更加係恩裡子弟个大悲哀、大迷失呀!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賣嘴花」能救「糧荒」嗎?

阿熱姐

台灣的官員每每缺乏對自己國家的向心力和歸屬感,越是高層的、擁有外國護照人,越自詡有國際觀,要做無國界的人,「他們」的生活也越是洋化、豪奢,跟廣大群眾的「我們」是極其隔閡的。高高在上的「他們」對位處第一線的辛苦生產者多缺少認知和同理心,「他們」所制定出來的政策也就不切實際、窒礙難行。「他們」自然也很少人願意從生活上以實際行動,來幫助底層的百姓頭家--農人,例如:多吃米飯類食物(炒飯、粽子、蘿蔔糕、芋頭糕、米篩目..)、少吃麵食類(麵包、麵條、饅頭、蛋糕、披薩、派...)。

六十多年來,崇洋媚外的國民黨政府,進口了大量美國的小麥、大豆、玉米….帶來原不屬於亞熱帶台灣的「麵食文化」,加上速食麵的興起,徹底改變了台灣人的米食習慣。台北市從馬市長到郝市長,都曾多次舉辦「牛肉麵節」,票選牛肉麵商家,觀光冊子上印有鼎泰豐的「小籠包」,這些都是利用公部門資源為麵食宣傳促銷,大大吸引人民對麵食的喜好;反過來看,米食卻像見不得人的「庶子」,未曾受到政府的照顧,政府未曾為台灣米食或小吃辦過任何比賽來宣傳促銷,如「粽子節、粄條節、油飯節、米粉節、米篩目節、蚵仔煎節」….,「我們」即可知「他們」究竟有無「台灣心」了。

因為「上行下效」,有樣學樣,大家都不吃米食,農人生產的稻米供過於求,在國內沒有銷路,想外銷,過去又受到「中美穀物貿易協定」不平等條約的束縛(王建煊當經濟部長時說他絕不再「續約」??),也不能。稻米賣不出去的結果,米價自然持續低迷,無法上漲,這是市場供需的基本原理。米價無法提升,農人的投資報酬率過低,甚至付出與回收根本無法平衡,農民永遠成了低於均所得的窮人。早期為了保障農民的基本所得,政府還有保證收購的政策,後來此一政策取消了,就改為發給補貼的「便宜」措施,鼓勵休耕,農人的稻米耕作意願自然越來越低,只有休耕一途了。

近幾年農村的別墅豪宅如雨後春筍般到處冒出來,全都是假農人以鑽法律漏洞的取巧手段從農民手中取得農地蓋出來的,這是官商勾結搞出來的「農舍條例」的必然結果。馬政府上台,行政院農委會的主委多非農家子弟出身,不懂農村的問題癥結,又搞一個閉門造車的「農村再生條例」,有人稱那是「農村毀滅條例」,真不知道「天才」的馬政府(天才與白癡是一線之隔)會把僅存的有限可耕地搞成怎樣可怕的後果?

近年全球氣候異常,不是乾旱為害就是洪水肆虐,許多國家都有缺糧危機:先前有俄羅斯的天災造成小麥、馬鈴薯嚴重歉收,後有澳洲的大乾旱和內陸海嘯,今年美國龍捲風狂飆,中國長江流域的魚米之鄉遭逢50年來的大乾旱無法插秧…這些都已嚴重影響農業生產。我們所知道的是,先進國家都已啟動因應措施,進入備戰狀態,甚至有國家基於「國家安全」的理由,開始禁止糧食出口。目前台灣的糧食泰半仰賴進口(我們的糧食自給率僅30.6%)(註),而我們的政府至今還在昏睡,未有任何因應對策,拿不出辦法來鼓勵農民復耕,還持續採取休耕政策,打壓農業;若哪天美澳等農業大國禁止對台灣的糧食出口(在中國霸權的威脅下,這種事不無可能),或中共以武力封鎖台灣的海運航線,讓國外的小麥、玉米、大豆…等無法運送進來,而我們自己生產的糧食又嚴重不足,那麼七成的民眾就等著挨餓吧!

我們現在若開始復耕,都還未必來得及,何況政府還一味在玩弄數字魔術,渲染其「自我感覺良好」而人民卻「毫無所感」的經濟復甦政績呢?

很多中醫師的養生哲學都認為吃「當令當地」(當地盛產季節)的食物最健康;現在許多國外的專家也發現,鼓勵大家多吃在地的產品,少吃進口的東西,可以降低長途運送的成本,減少石油能源的消耗,也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才是搶救地球的最好方法;其實若大加家都能改變消費習慣,減少對進口糧食的過度仰賴,不只有益健康,也是發生糧食戰爭時避免處於「有錢也難買」的劣勢之道。

面對各國都嚴陣以待的「糧荒」危機,我們的政府究竟「準備」好了嗎?不知道口口聲聲要節能減碳、廉能治國的馬政府,到底是玩真的,還是「賣嘴花」喊喊口號罷了?

註:台灣環境資訊中心:【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成 糧食戰爭未戰先敗】…… 全球各國糧食的自給率以歐洲國家150%最高、美國也有75%,台灣僅有30.6%,未來若發生糧食戰爭,台灣可說是未戰先敗。與會者認為,挽救糧食自給率,需要深究台灣高度依賴的歷史成因,調整政策打造新的糧食體系;而在未改善前,大家要有警覺、自立自強,改變糧食消費態度才能挽救台灣處於糧食戰爭的劣勢。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總統府發言人个發言

黃永達

五月二十馬就職總統三週年該日,南部各縣市(屏、高、南、嘉、雲)首長聯合發表聲明,馬總統在南台灣个競選支票,較大項个差毋多全跳票,無麼介實現个政績。總統府發言人范姜泰基講,希望毋好分南北。恩裡來看,政府有南北大細目無,先莫去論佢,單淨有關南台灣施政个政見看等就無做到,有个連影跡就無,這係事實,顛倒政府續來講人分南北,人講東,佢講西,人講南,佢講南北,係毋係馬英九又會講再分佢做四年,佢就會做到?

一个零月前,政府發表范姜泰基做總統府發言人个時節,有媒體問佢,身為客家子弟,落去總統府做發言人有麼介看法,佢講,盡好呀!客人因為客家子弟做發言人做得提高能見度呀!問題係,單淨客人做總統府个官就做得提高客人地位,該儘多人喊佢「伯公」、「客家大老」个前國民黨黨主席,做過台北市長、內政部部長、總統府秘書長,佢有提高客人个地位無?除了客家社團場合外,佢敢有在麼介公開場所講客、講自家个母語祖宗言?有恁樣个地位,在公領域公部門下擺講客,對提升客人、客話能見度定著有儘大个功效,較贏大家拼到半生死,佢毋講就毋講。

人一聽到范姜發言人,黏皮就知係新屋客人,陶渭范姜子弟,係講做得藉著發言人个位置,下擺乜來用海陸客話(范姜人个母語祖宗言)來發言,講總統、總統府个公共事務看法(橫直也有新聞稿、華文字幕,再講閩客原華早就並列國家語言咧),恁樣正多少對提升「客家」地位、能見度有兜效果!另外,用共樣係國家語言个客話來發言,用在台灣歷史中流通比華語久加兩百零年个客語來發言,恁樣敢會過頭?恩裡建議,先做到這,正來講別項吶!(以上北四縣客話)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誰是雜種?

南方客

國民黨某中常委日前說出「現在的原住民都是雜種」的話,引起軒然大波。他的言論是否恰當,自有公論,不勞個人置喙;但究竟誰才是雜種,卻頗有討論空間。

要說誰是雜種,我以為漢民族才真是大雜種!

中國歷代統治者都以天朝上邦、華夏民族自居,而稱那些非我族類的人叫「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且分別為其取名為「玁狁、匈奴、氐、羌、羯、獞、擺夷….」,這些矮化邊疆民族的命名,顧名思義,顯然都是未將他們「當人」看的說詞,因此馬總統跟原住民說「我把你們當人看」,已算客氣,至少比他的祖先們要文明進步了。

晉代「五胡」亂華之後,北方領土落入胡人之手,「華夏民族」淪為被統治階層,數十百年之後,那些入關的統治者怎的都不見了?難道不是落地生根,跟「漢族」通婚,融入華夏家族了嗎?幾百年後,又有塞外蒙古族、女真族分別入主中原,建立元朝、清朝,他們的子子孫孫又有多少人取漢姓、入漢籍了?

春秋時代南方的吳、越兩國(今之江浙地區)的風俗是「斷髮文(紋)身」(見《左傳》),跟台灣泰雅族的「紋面」文化相似,而與中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習俗不同。那些從北方倉皇南渡的「皇親國戚」「衣冠仕族」們,來到南方數世之後,為了生存、為了繁衍後代,也都與江南的原住民「百越族」(今天的越南人即是百越族後裔)不斷通婚而「土斷」(在地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烏衣巷〉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即足以證明。

在中國文學史上,被視為瑰寶之一的南方文學「楚辭」,與北方文學「詩經」同列中國兩千多年詩歌文學的源頭。「楚辭」之名,學者以為是其「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之故。「楚國」,史書說它「楚國踞南,蠻夷之國」,正是北方漢族所鄙視的「荊蠻」,其版圖從湖南、湖北一路到蘇北、魯南,今天這些廣大地方的人民絕大部份都自以為是漢族,而不是「少數民族」。

因此,許多以漢人自居的人,其祖先是否為漢族,其實是大有疑問的,或者說就算是漢人,也絕對混了許多非漢人的血統。台灣的閩、客語都有一句相同的俗諺「有唐山公無唐山婆(嬤)」,最足以說明此一事實。

因此,我們可以推論:漢族才是一個「大雜種」。

現今政治民主,交通方便,國際往來頻繁,世界儼然已成地球村;加上人權思想、個人自由、兩性平等、婚姻自主等思潮影響,各民族間通婚比率甚高,「混血兒」與「雜種」無別,實不宜再用負面詞語描述「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通婚現象。因此,我們要呼籲那些「無知、自大」又自以為優越高級的漢人,別再犯「龜笑鱉無尾,鱉笑龜粗皮」「狐狸毋可笑貓,平平尾翹翹」「五十步笑百步」的毛病,老是消遣欺負台灣人的「阿嬤」--原住民了。

(2011/05/19刊登於【台灣時報/頭家心聲版】)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先顧肚皮,正顧面皮(先顧腹肚,正顧佛祖)-- 從「劉興欽拒絕中國重金利誘」說起

南方客

最近有一則新聞,係關於漫畫大師劉興欽「拒絕中國重金利誘」的報導,內容還提到台灣的漫畫家朱德庸、蔡志忠等到中國發展,月入以數百萬計…看了,有多少人會心生豔羨,又有多少人會嘆息、憂心呢?
個人除了對劉大師表現的客家硬頸精神及非凡的「高風亮節」豎大拇指致上最高的禮敬之外,也深深覺得這是台灣的一個警訊。
以前的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現代都會的遊牧民族亦然,哪裡有機會、好條件可以一展鴻圖,人才就往哪裡遷徙。

一般多數人都是想過好日子的凡人,能「固窮」的君子終究是少數,因此,我們不能也不忍苛責那些機會主義者;但我們必須認真追究的是執政者何以不能創造好的就業條件,讓優秀的人才願意留在家鄉發展?

不管是學術界、運動家、藝術家、文化創作者等等,台灣若沒能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創作環境,叫這些專業人士怎麼繼續堅持他們的理想與創作?「一錢逼死英雄漢」,有理想、有創意、有專業的人才若找不到舞台,談任何理想都成空話,台灣的客家及閩南諺語「先顧肚皮,正顧面皮」「先顧腹肚,正顧佛祖」,最能說明這種殘酷的現實問題。

撞球好手吳珈慶已入籍中國,高球天后曾雅妮也頻頻受到中國的招手,他們開出的條件好到令人嘖舌,曾雖然一再拒絕,但究竟還能抵擋多久,誰也難料。

我們無法用超凡入聖的高道德標準來要求每一個人,畢竟「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大家都要生活嘛!但我們一定要督促執政當局拿出具體的辦法來改善台灣的就業條件和失業狀況,不能老是不顧人民死活,只為顧選票而拿人民的血汗錢來為軍公教加薪。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中華台北]係麼介水粄?ROC, CT又係麼介水粄?

黃永達

五月中仔,我國衛生署長邱文達(客籍)率領代表團用觀察員个身份參加WHO年會,這个世界衛生組織摎年會關係著全世界人類个健康衛生,當然係世界肚項盡重要个組織會議,其中成員全係代表團,代表一个國家參加。
今年,WHO續用[中國台灣省]來稱呼台灣,分管立委(客籍)掀出來,幾時開始台灣名又變別人國家个一省咧?邱署長个座位名牌安著「Chinese Taipei」,政府講恁樣還做得接受,Chinese Taipei係麼介水粄?中國人(華人)个台北,這敢係國名?Chinese 个漢譯係中國个、中國人、支那人、中文,恩裡政府講係「中華台北」,筆者從來就毋識看到 “Chinese”安著 “中華”,歐洲美洲國家个人根本毋知[中華台北]係麼介東西,筆者摎盡多國人乜毋知該係麼介水粄?

17年前,隨團做公務去到約旦國,簽備忘錄个時節,約方起草稱呼我方為Taiwanese team(台灣團),駐約代表(也係客籍)硬愛改做「Chinese team」,當時筆者就講Taiwanese team 較著也較實際,恩裡團單淨做得代表台灣定定呀!道理儘明。最尾,還係用該「Chinese team(支那團)」名,筆者試到盡悲哀。

逐擺筆者看到麼介「中華台北」,就歸身仔孽屑,本成看等恩裡个運動選手參加國際比賽,想愛好好來看比賽,摎恩裡國家代表隊加油,一看到刺有不搭不膝个[Chinese Taipei, 或CT](毋係台灣,也毋係ROC)運動衫,也係國人、運動記者跟等喊「中華隊」(自家就毋喊「台灣隊」),就一下仔變到儘懶頭了,哀哉!「中華隊」又係麼介水粄?明明係來自台灣个「台灣隊」,還愛騙人講係「中華隊」、「中華台北隊」、「CT」。筆者關忒電視,心肝當霍囂!無愛看總做得!

去天西恁遠个日內瓦,WHO宣達團用「中華民國(加註台灣)」護照(這奈係台灣護照),分大會秘書處拒絕落去旁聽席,講用別國護照就做得,這就明白表示無「中華民國」這个國家,「中華台北」又毋係獨立國家的國名,發照國名又毋係寫「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毋係一个國家个護照,靠麼介愛甘人承認汝个身份?
「中華台北」係麼介水粄?「中華民國」早就無人喊了,該又係麼介水粄?連政府自家對外就毋喊了,還愛發中華民國護照分國民?恩裡選舉納稅組織个政府分恩裡恁錯亂、恁衰消、恁無尊嚴个日仔,這又係麼介水粄政府?

恩裡國家个名安著台灣,台灣係獨立自主个國家,恩裡愛拿「台灣國護照」,頂高無麼介ROC、CT等阿哩阿雜个東西,恩裡个頭腦正會清,恩裡个尊嚴正會有人尊重,別國人正一看就知汝係哪位人、麼介人。無定著該位WHO官員講个「汝拿別國个護照就做得落去」,該「別國」就係「台灣國」喔!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文學-hakka-下午茶

主題:桐花文學
黃永達教授-真情導讀
時間:5月21日(六)14:30-16: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合江街69-1號
02-25068710

台灣客家筆會 敬邀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廣告詞會害死人-小學英語教育之我見

阿熱姐

廣告詞真的會害死人,連教育主管當局都跟著「起乩」。
「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一句話,害了多少對兩性關係一知半解的青少年肆無忌憚偷嘗禁果,讓台灣的「未成年、未婚生子」比率,高居亞州第一;「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一句廣告詞,又讓多少父母節衣縮食,砸下大把銀子,逼孩子從幼稚園開始補習英文,使孩子的童年失歡失色。

更可議的是,教育部居然也被商業廣告牽引,枉顧小學生本國語文教育的根基未穩,就盲目躁進,將英語教學提前到國小一年級開始,甚至還打著「與國際接軌」的堂皇口號。其結果是台灣青年學子的英文程度並沒有因為提早學習及投注大量時間金錢而提升,甚至「越補越大洞」,遠遠落在中港日韓之後;更可悲的是,許多學生的國語文基本能力不夠,程度日益低落,幾到不堪聞問的地步。

我有兩個孩子,沒有上過任何「兒童美語」補習班,念的是學區內公立的國小、國中「常態分班」,他們都是在小學打下厚實的國語文基礎、具有舉一反三的類推能力之後,到國中才正式開始學英文的。他們上小學的年代,英語課還沒有列入小學課程,但已經有許多家長因為害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而不惜花巨金讓孩子從小就補英文了。事實是,有不少從幼稚園就開始補英語文的同學,英文卻未必優於我的孩子,甚至因為深受「揠苗助長」之害,反視英文科為畏途。

我們當年沒有足夠的財力供孩子們在暑假到國外遊學,更沒有能力為了逃避兵役而供孩子長住國外,當小留學生。我的兩個孩子都是在大學畢業之後,才出國進修的,他們的英文能力亦足以應付學業與生活,其學業表現亦都不差;誰說英語學習一定要提早到小一開始呢?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日韓等國並沒有這樣,反倒是以英語為共同語的印度、菲律賓兩國,卻是國民所得不高的亞洲國家(印度約700美金、菲律賓約1,000美金,而且菲國有很大比率還是靠當外勞的「境外所得」匯回去的),我們又不是要當美國人,學英語有必要「愛急顛倒慢」、「食緊弄破碗」嗎?

所謂「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根本是補習班在商言商要賺家長錢的廣告語詞;難道大家沒聽說過「大骼(隻)雞慢啼-大器晚成」的福、客台語俗諺,以及「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古訓嗎?況且,許多英語教育專家的研究顯示,國小五年級以前的英語學習效果不會比國中開始的好。所以,我一直對英語教育提前到國小一年級實施的必要性抱持高度的懷疑。

我們的國小英語教育,事前未經充分討論、審慎評估,在城鄉差距過大、教學人力資源嚴重不足之下,就倉促上路,其未能收到預期的效益,乃屬必然;而經費和時間資源的雙重浪費(註),更無法估算;目前實在已到了必須認真面對、徹底檢討的階段了。

我的結論是「學好本國語文,再學外語」、「英語學得早,不如學得好!」。

註:國小英語授課時數已直逼本國語文,先是台北縣長周錫瑋以「活化教學」之名將英語課時數提高,除一般課外每週三下午還多上3小時;今年8月北市決定跟進,增加到每週3小時,為此,市府要砸下一億元。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為 何 祭 台 灣 兵 -為喚醒失落的記憶和主體

莊盛晃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總幹事

紀念台灣兵,說的是父祖們當日本兵、當國民黨兵、當解放軍的故事。說的是一個人穿三國軍服,台灣兵的糊塗亂戰。故事回首前塵,現勢和未來台灣,究竟又是什麼碗糕?

1973年4月,日本厚生省公佈數字:台灣有20萬7183人投入大東亞戰爭(即二次大戰太平洋戰爭)其中8萬多為正規軍,12萬多為軍屬及其他。1945年戰爭結束,迄今已有66年,以家族自然橫、直向拓衍親族子孫,若保守以每一個參戰者繁衍20人估算,則家族有親人參戰的人數竟高達400萬人,占全台2,300萬人的多少百分比?

許多人意外來到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順口說:「噢!我家某某人也有去南洋。」更讓我們疑惑為什麼這麼普遍的共通記憶,卻不被公眾重視和討論!沒有紀念儀式,沒有紀念空間,沒有全世界其他參戰國皆有的種種紀念形式。

為什麼?我們不斷追問。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台灣人長期被不同誘導自己是什麼國、什麼族,以致也就不再重視自己是何國何民何台灣。

將近70年前,許多台灣人以加入皇軍為榮,光榮出征。1945年8月15日,天皇廣播投降,成為戰敗國。沒幾天,國民黨軍隊接管台灣,一夜之間變身戰勝國,瞬間從日本國民變成抗日之邦。那些投入大東亞共榮聖戰的20萬7千人,如何自處?怎麼看待才剛剛熱情從事的人生?如何尷尬躲藏曾經為天皇效命的自己?尤其如何在反共抗日戒嚴底下苟且偷生,毀滅效忠天皇證據,噤口貓行,徹底拋棄記憶。

1945年國民黨軍隊登陸,大肆招兵整補,帶走至少1萬5千台灣兵去打國共內戰。大約1萬人死在國民黨敗逃關鍵的徐蚌會戰,約3千人降俘改編共軍,從此滯留中國逾40年,黯淚思鄉,重返人事已非。這些父祖們招誰惹誰?只因為台灣始終沒有做過自己,也就沒有能力和想法去保護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子民。

住竹東,滯留大陸原國軍組織,彭添福會長說,他隨著70軍一部在山東投降,改編為共軍第二野戰軍,也就是著名的劉鄧軍團(劉伯丞、鄧小平)反過頭來在淮海戰役消滅多數台灣兵的70軍。問和藹的彭老先生為什麼落腳泉州,滿腔泉州音?「想回家啊!」,「泉州至少還可以偷聽台灣廣播!」,「偷偷到香港3個月,船家說很同情你,但不能載你回台灣,會殺頭的!」

台灣日本兵,20萬7183人,3萬304人死亡,1萬5千人失蹤。沒有紀念、沒有事蹟、沒有墓誌銘,什麼都沒有,只有疑惑和無明!

台灣中國兵,至少 1萬5千人,死別約1萬人,生離至親40年約3千人。沒有收屍,沒有追榮,沒有紀念,至今埋骨異域。

六、七十年前,從高雄出征的台灣兵,在高雄港13號碼頭登船,現稱光榮碼頭,當年斷腸碼頭。日本兵出港左轉南洋,最後一瞥故土旗津。國民黨兵出港右轉華北,盯著壽山消失。那是多麼思念母親的生離死別之痛啊!子孫們切莫遺忘,不要冷漠,因為只要台灣一日不做自己,你、我、子、孫,都可能再穿上不知什麼碗糕軍服去和不知什麼東東敵人亂打!

2011年台灣兵520週年紀念典禮:時間是5月20日下午2點開始,地點就在斷腸登船的高雄港光榮碼頭(13號碼頭)。當天傍晚6點47分在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 2008年5月20日許昭榮自焚的同時同地,祭念他。因為許昭榮全命投入20年,台籍國軍滄桑方見天日,世人才知!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我們能為民間技藝師傅做什麼?— 從謝景來老師傅說起

阿熱姐

今年三月下旬驚聞藍衫人瑞師傅謝景來去世時,在主流媒體上,沒有看到任何文化相關單位或媒體主動表達應有的關懷崇敬或哀悼之意。反倒是在同一時間,影歌星的花邊新聞、男女關係新聞佔據各媒體,真不知是台灣固有文化重要,還是影歌星的奇聞怪事重要?

我認為一個有文化水準的的國家,對於類似謝老先生這樣一個堅守本業、傳承客家文化卓有貢獻且福壽全歸的國寶級師傅,社會大眾絕對不吝給予相當高的禮敬;而一個重視社教責任的媒體,也應該對為老師傅做大篇幅的專題報導,讓大眾認識他平凡中的偉大;而客委會更應該與文建會協商,主動頒給他一個「傳統藝術薪傳獎」的「民俗工藝獎」,給予老師傅身後哀榮,並藉以彌補文建會一貫漠視客家文化的偏失(按:任職立法院的鄉親范佐雙先生曾為文指出:行政院文化獎自民國70年創設以來,已頒30屆,得獎人總計64人,獨缺客籍人士。)。為此,我曾去信給行政院客委會,建請國家頒給老先生適當榮譽,以慰其家屬及老先生在天之靈,結果得到的答覆卻是「…至建議頒給傳統藝術薪傳獎的民俗工藝獎乙事,因時間關係,未克在告別式中處理,故擬請其家人提供生平事蹟,評估可否轉請相關單位陳請總統頒予褒揚令,以資褒揚」,許多客家鄉親、客家之友都殷切期待總統能頒褒揚令給謝老先生。

目前許多民間技藝(如:竹籃、插箕、竹材風箏、簪花、稈薦、草鞋、草索…等的編製)都面臨失傳或後繼無人的問題。像美濃地區過去原有二、三十家傳統的藍衫店,自從量產的現代成衣出現之後,藍衫成了保守、老舊的象徵,年輕人莫不以追求流行時尚為風潮,棄藍衫如敝屣。因此藍衫店便難以為繼,紛紛關店;只有謝老師傅堅持傳統,苦撐下來,度過難關,成了碩果僅存的一間;所幸幾年前他那已屆花甲之年的媳婦鍾女士願意學習藍衫的製作技術,挑起傳承的重責大任,否則藍衫技術恐怕恐怕也跟其他傳統民俗技藝一樣,早早走入歷史了。
過去,我們的長輩都教導我們「打田打地,打毋著手藝」「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因此很多家境困難、無法升學的人,往往小學一畢業甚至還沒念完就去當學徒,「學工夫(手藝)—專業技能,如縫紉裁衣、理髮美容、烹飪做菜、修車黑手」來幫助家計了,尤其是在人民普遍生活貧困,教育亦不普及的日據時代及光復初期。這些學手藝的人至少要紮紮實實學三年半才能出師(藍衫師傅謝景來、知名主廚阿基師、冠軍麵包師吳寶春都是)。因著這些有一技之長的人為家庭犧牲奉獻,台灣人的家庭經濟才得慢慢改善,擺脫赤貧的生活,他們都是安定台灣經濟的幕後英雄。

之後,隨著台灣工商發達,教育水準提升,中小企業創造「經濟奇蹟」,台灣人民在豐衣足食加上政治民主化之後,文化才漸漸受到重視,各類專技傳承的呼聲需求也日殷;可是,有學歷的人缺乏專技訓練,無法勝任技藝傳習之責,而擁有一身好工夫(專技)的師傅們,卻因「學歷」不足,無法取得在校授課的資格,技藝亦無法傳承下去。不只是學歷不足,有些光復前後出生或更年長的老人家,甚至可能不識字,不會說華語,也不善自我推銷,他們就算擁有一身好本事,又要如何去「申請」各類的大小獎項呢?不論是政府辦的還是民間辦的,總有一大堆表格要填,一大堆資料要寫,莫說曖曖內含光的長者被難倒,就算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會裹足不前啊!

21世紀已進入第11年,數位典藏的技術已經非長進步精密,我們的政府做事還停留在100年前的官僚作風,拿不出有效率的解決問題的真本事來,更別說公僕應具的主動積極的現代服務觀念了。

謝老先生以高壽101歲去世,政府並沒有透過主動遴選或頒獎的方式來彰顯其應有的榮耀,還是「一仍舊例」要家屬提供生平事蹟以供有關單位評估,這不是又讓謝老師傅那年逾花甲的兒媳等面臨上述難題了嗎?可有哪個單位願意像民間服務業者一樣,主動出擊為這些長者提供協助呢?

我們不該眼睜睜看著「民俗工藝(技藝)」大師日益凋零而沒有任何作為,等到老成凋謝之後才扼腕不已。我們的政府應該照顧大師們的晚年生活,並趁長者還健在的時候,找人來做深度訪談為他們做口述歷史,或為他們的技藝拍下可資流傳後世的影音資料(紀錄片)……太多該做可做的事了。做這些,不只是對大師專業的尊崇,也是「老有所終」的社會工作,更是善盡紀錄歷史的責任,同時也創造就業給相關領域的年輕人,可以說是「摸蜆仔兼洗褲」「屙屎合挖芋仔」一舉數得的美事啊!

一心想要降低失業率、讓政府有面子的執政當局怎麼從來沒想到這些呢?難道因為它們是不夠熱鬧、不夠「大棚」、吸引不到閃光燈的「小善」而不為嗎?其實人民的「有感無感」往往就藏在這些「小善」之處啊!高高在上的人是難以「同理」我們的。

又看到「吹三年个簫仔,毋罅佢一管大銃」

黃永達

4月23日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辦理个[2011全國桐花祭]在苗栗舉辦開幕典禮,黃主委在開幕式中致開幕詞,除了「鄉親大家好」、「恁仔細」,全程用華語致詞。全國客家事務最高機關个最高政務官,佢續來無講客話。使了歸千萬个錢銀來辦桐花祭,還有逐年幾十億个預算來做客家,推廣客話原本係主要工作,大家乜做到汗流脈落,佢都恁重要个場合毋講客,「人吹三年个簫仔,毋罅佢一管大銃」。
4年前,行政院客委會一位高層,在客委會辦理个[客語生活學校成果觀摩賽]頒獎典禮中,佢摎大會主持人差不多全講華語,會後筆者就發表文章評論佢「人吹三年个簫仔,毋罅佢一管大銃」,意思係學校師生恁煞猛都該教學客話,盼望學生仔做得愛講客,毋過頒獎時節,這兜頭人華多客少个講話就打爛甕咧。在場恁多个學生仔、先生會仰般想?儘像主事者就認為「講客話‧做客家」係表演用个,毋係正式个生活語言,該恁樣「客語生活學校」係麼介東西?今晡日,這位主委在台頂毋講客,就係將把大家打拼母語个成果打橫到地泥。仰會又看到「人吹三年个簫仔,毋罅佢一管大銃」?
用華語都該大嬤聲牯喊要發揚「客家」,這係麼介東東?係使錢做表演,做名聲定定?也係原本就無打算真經做、誠心做,活動辦辦哪就好、補助分分哪就好?該恩裡大自家鼻孔摸摸下,也無麼介話好講,毋過心肝肚想到納稅人个艱苦錢、社會个期望,感覺到真經冤枉呵!
客委會主委毋講客,實在分人「匪夷所思」,敢係因為在座个總統聽毋識客,抑係想要分在場个這兜媒體歡喜?這兜媒體一直慣勢用華語霸凌閩客原語,主委驚佢兜?總統應當聽哎識,也應當儘鼓勵人講客呀,無佢學講客話係學假个?在台灣土地頂項,講歷史比華語較久个客話敢會過頭?根據政策施政做客家、推客話个主委在自家客委會所辦个活動中講客,這又敢會忒過頭?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與世界「接軌」,還是與中國「接鬼」--談馬英九的「國籍」和「四書」復辟問題

阿熱姐

年初,埃及人民的示威運動之所以越演越烈,據說其總統穆巴拉克的超級貪汙財富與全家人皆具「英國籍」身分之事曝光,才是真正的導火線。

這讓我想起了咱們「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馬總統,其擁有「美國綠卡(或美國籍)」的問題一直沒有交代清楚,國人及立法院可以不追究嗎?萬一咱們的馬總統與埃籍總統一樣具有「雙重國籍」的話,台灣該怎麼辦?如果埃及的穆巴拉克該下台,難道「台灣」的馬英九就不必嗎?台灣人民的智慧和民主的力量難道不如埃及人民嗎?

台灣人民應該要深思馬政府親中政策的可怕後遺症(年前,菲律濱政府將台灣籍的騙子遣送中國法辦即是顯例),及其無所不用其極的種種作為(如「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復辟」--教部將「四書」強行列入98課綱)。

教育部以為讓學生讀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或換湯不換藥,改名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就可以解決校園的霸凌問題,不是天真無知就是腦殘智障。

以前,學校「公民道德科」常考24孝的故事,許多學生考滿分,卻照樣忤逆父母尊長,甚至弒父弒母。可見,一個人的品德行為跟是否熟讀「道德教條」沒有必然關聯。何況眾所周知,「四書」的教條多尚威權、父權,與現代民主精神、人權思想或兩性平權觀念時有抵觸。茲舉一兩個淺例說明:

《論語》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便常被一些老是倚老賣老,愛自稱「我吃的鹽巴比你吃的米飯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卻又為老不尊、不懂尊重別人的「不良老人」,拿來作為要求年輕人任其無理使喚或讓其享受特權的依據,去年發生的公車讓位事件即是一例。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一句話,也常被男性沙文主義者拿來揶揄女性,女性主義者也藉此大做文章。

台灣有仍有許多人未能擺脫封建落伍的舊思維,我們需要提升強化的乃是人民的民主素養和邏輯思維,而不是向獨裁的中國政府或封建中國的「醬缸文化」靠攏。馬政府一心「傾中、終統」,教育部「上體君心」,將已廢除多年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強行納入課綱,是走回「威權獨裁」的老路,是「請鬼開藥單」的害台作為,只會將台灣帶向自取滅亡(被中國併吞)的絕路,。

台灣人民該深思的是:我們的生存之道,究竟是與世界「接軌」,還是與中國「接鬼」!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力挺「全國客家日」--天穿日

阿熱姐

2月18日收到客家電子報,看到「天穿日是啥,南部客家不知」的標題,引起我的好奇心,便點進去看。中央社的記者這麼說:「全國客家天穿日,六堆人士目汁(眼淚)流」,客家委員會選定「天穿日」為全國客家日,南部六堆客家人非常不能接受,最近流行這麼一首打油詩,訴說南部客家人心中的無奈。

該則新聞列舉了若干六堆知名人物的看法,皆係一派反對以「天穿日」為全國客家日的意見。他們認為:既是全國客家日,就要跟全體台灣客家人都有關的事務,例如1988年12月28日還我母語運動的日子,還說,已經訂定的日子能不能改?要不要改?就看客委會有沒有誠意……

以一個台灣客家人的立場,以一個生長於屏東平原的客家子弟看(我的中學同學很多六堆鄉親,我的妹婿是內埔人,我又參加台北六堆客家會),我覺得這樣的說法似乎太嚴重了些。

客委會說,以「天穿日」作為全國客家日,係廣詢各界意見而後做的決定;因為我不是大老,自然不在被徵詢之列,因此無由得知其決策過程。不過,如果有人以此事來對我做「問卷調查」的話,天穿日(陰曆正月20日)、義民節(陰曆7月20日)、還我母語運動日(陽曆12月28日)應該都是我納入優先考慮的日子。

先說「天穿日」。個人係生長於屏東河洛庄的的北客(父祖輩來自新竹),在18歲離開屏東負笈台北之前,年年正月半之後五天,家裡都過「天穿日」,過年蒸的年糕在「開床」之時必先留一塊要這天在「敬天穿」。我小時候並不知道「天穿日」的由來,更不理解其文化內涵,只知道那是我們客家人的特殊節日,因為我的福佬鄉鄰是不過此節的。我的河洛姻親也不像我們要年年「掛紙」,他們是有大事才去「培墓」的;他們拜祖先是「隨人公媽隨人拜」,且祭祀事宜都是女人在打理,反觀客家是家族集合一起「拜阿公婆」,而且都是「男仔人」在拜。總之,同樣是號稱「漢人」,同樣敬天法祖,但我們和河洛朋友在節慶及生活習慣的諸多細節上卻有所不同,使用的語言也很不一樣。我的「人我之分」&「深愛客家的意識」或許就在彼此的互動中慢慢萌芽了。

再說「義民節」,是清朝時期台灣內部治安不佳,威脅客家地區生存時,鄉民正當防衛、緊急避難而自救自保下的史蹟,也是台灣客家有別是中國原鄉及海外客家的特有信仰。那時候的清朝政府認為台灣是「鳥不語、花不香」的化外之地,派任的官僚盡是「三年官兩年滿,衫袋袋滿轉長山」、「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貪官汙吏,政府根本無能治理台灣,放牛吃草,以致台灣社會「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而每次造反事件中,人口居少數的客家村落一再受到生存威脅和人權侵擾。那些為保鄉衛土而衝鋒「出陣」的先民,在愛鄉、愛土、愛民、護民情況下壯烈犧牲,鄉民們感念其義勇衛鄉、成仁取義的情操,立廟敬拜,以慰英靈,稱其為「義民爺」(北部)、或「忠勇公」(六堆地區)。我雖然生長於河洛庄,但在居住的只有20戶人家的客家小聚落,一樣奉事義民爺(黑令旗),所以我也是敬拜義民爺、聽義民爺顯靈神蹟長大的。當我讀歷史,知道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知道國民政府為陣亡將士設「忠烈祠」春秋祭祀後,我對英勇衛鄉的「義民爺」更是肅然起敬,覺得他們的偉大絕不亞於黃花崗烈士。深受「義民爺」庇佑的客家子弟,我當然不反對以「義民節」作為客家日。

至於1988年12月28日還我母語運動的日子,我則有更深刻的、難以言喻的感受。我從小學開始,便因為客家的身分而飽受「族群歧視」之苦(註1),除了言語暴力的羞辱,還有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經驗,因此村子裡有些同輩的客籍同學便開始掩飾自己的身分,不願說客語。就讀中學時,眷村同學常常掛在嘴邊的「你們台灣人、我們外省人」的區分言語,讓我感受到他們儼然以統治族群自居的、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外省人把我歸類為「台灣人」,閩南人卻不把我視為「本省人」,動輒說「你們客家人…」「客家人最小氣…」(註2),我成了兩邊不是人的孤獨者。我也發現我的部份客籍同學(六堆為主)為了不受歧視排擠,不再承認自己是客家人。1967年上大學,當時的政府鼓勵僑生回國升學(因為「華僑為革命之母」),因此台大、師大、政大的僑生比率極高,各系的僑生人數都在1/3左右,甚至近半(以粵籍居多數,客籍次之,福建籍的又次之)。僑生在一起幾乎都講粵語、客語、福建話(閩南語),南部來的河洛人都講河洛語,只有客家人(不論來自桃竹苗花東或六堆皆然)不講自己的母語—客語。而「白目」的我惶惶然到處找客家鄉親尋求歸屬,卻沒有人要承認,甚至為了避免客家身分暴露,許多客籍同學都對我敬而遠之,或者說「視我為毒蛇猛獸」。

我能說流利的河洛語,我的華語說得更好,只要我不說,沒有人知道我是客家人。雖然自己到底會不會被外界認定是台灣人的問題常常困擾我,但我是客家人的自我認同始終堅定存在。我是天生硬頸的客家子弟,從來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穿上隱形衣,我對初識的朋友一貫都是主動表明自己的客籍身分。對於多數鄉親選擇隱形一路,我只是感到萬分(不只是十分)遺憾,卻又無可奈何。我在60年代便已為客語流失嚴重感到焦慮憂心,但人微言輕、無能為力。因此,1988年12月28日鄉親有識之士發起「還我母語運動」時,我當然特別高興,覺得鄉親們覺醒了,客語或許有救了….因此,若有鄉親主張以12月28日為客家日,我也會欣然接受。

不過,我個人慮事的原則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客家日的選擇亦不例外。台灣是多元族群的社會,客家族群是台灣的主人之一,我們是主不是客,台灣是我們世世代代安身立命之所,因此個人以為我們的最終考量因素應該是「台灣」「客家」兩元素並重的。

台灣閩客通婚比率高達65%,重情重義的客家鄉親應該不會願意看到因為客家日選在「義民節」,而讓有些人把台灣史裡面對義民不公平的論述(註3)拿來大作文章吧?「還我母語日」街頭運動的政治味稍濃,在「行政中立」聲浪中,任職軍公教的客家鄉親們想要認同此日難免有所顧忌,且各級學校恐怕也不敢全力配合推動相關活動。「天穿日」係紀念煉石補天的女媧氏,這個節日的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十分具有現代感,且跟目前最夯的全球性臭氧層保護和節能減碳與大地休養生息維護生態平衡的環保議題可以密切結合,也最不具爭議性,更有國際發展性。深受莫拉克風災、918水災蹂躪之苦的六堆鄉親,想必也是深具環保概念的現代國民吧!仔細想想,似乎也沒有太強烈的反對理由吧。

這個可以追溯到漢朝,宋代稱作「天穿節」的節日,目前全球只有台灣的客家人還在紀念慶祝。舊瓶可以裝新酒,誠如六堆學者徐正光教授在2/21的「食春酒尞天穿」活動上致詞時說的「文化是可以重新再創造的」,雖然南部六堆鄉親過去並沒有這個節日,未嘗不可以接受過這個節日,並「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賦予新義。

客家人雖然是「老台灣人(漢人)」中較具原鄉情懷的族群,如:宗祠堂號的保持,族人集合祭祖掃墓的風俗;但我們一向也勇於開創生活新天地,並遵循「入庄隨俗,入港隨灣」「年深異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的祖訓,知道唯有落地生根才是族群可長可久之計。台灣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所,我們除了要在歷史的進程中保有族群文化的鮮明特色,也要「以和為貴」,注意與其他族群的互動關係,考量非我族群的感受和接納度。我們希望客家文化不僅是客家人的文化,也是所有台灣人的文化,更是全球追求永續發展的好幫手。我們要讓台灣各族群甚至全球的人都能欣賞、喜歡客家文化,如同大家都喜歡原住民的文化(音樂、舞蹈、豐年祭…)、西洋文化(情人節、母親節、耶誕節)一般。

因此,以深具文化內涵、有客家獨特性、具前瞻性、不具爭議性、又有普世價值的「天穿日」作為全國客家日,實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註1:目前此種現象已改善許多,甚至有河洛朋友比客家人更熱心推動客家事務和學客語。
註2:目前此種現象已改善許多,尤其近年愛護地球的觀念持續傳輸之後,發現客家節儉文化實係環境保護、
節能減碳的好幫手,節儉成遂為有品且光榮代名詞。
註3:台灣史多非客家人所寫,其內容對客家有諸多不公平論述,客家失去歷史解釋權迄今。21世紀的客籍的
文史學者及相關單位或許應該加加油,提出具有客家觀點的台灣史論述來。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國寶藍衫大師謝景來 享壽幾多?101、102,還是103?

阿熱姐

前一陣子多家媒體都有關於美濃國寶級藍衫師傅謝景來辭世的報導,許多關心地方文史的鄉親得知此一不幸消息都深覺不捨,但對於他老人家能享高壽,且在無病無痛的睡夢中過世,可謂「善終」,也為老人家及其家屬感到安慰。可是對於他到底活了幾歲,媒體卻有「101、102、103」3種不同的說法,令人納悶。
近幾年來有關「人瑞藍衫大師」謝老師傅的新聞及專題報導都說他出生於民國前一年(1911年),這點應該是沒有疑問的。今年是2011年,那麼,老師傅的年紀,依西洋人的算法(以足歲計),是100歲;若依華人的算法(以虛歲計),生下來即算一歲(因為在母胎內十個月,四捨五入,可算一歲),是101歲;如果他的生日是在陰曆的11底到12月間,那麼他的出生之年便可能「跨年」落在陽曆的1月份2月初,依老一輩人的算法會再加一歲(即便是除夕生的,一過新年,便得加一歲,算2歲),那麼最多也是102歲,絕不可能有103歲。
個人因為長期關心客家語言文化傳承的問題,近年來,只要有關於老師傅的新聞,我都會特別留意。像前年(2009年)8月16日,便有多則老師傅「慶百歲生日」的新聞報導。那年老師傅只有「虛」99歲,但因為國人忌「九」(算命先生都說男人逢九易遭災厄),因此加一歲叫百歲,這點我可以理解。
既然老師傅的生日是在夏天,便不可能發生前述所謂的「跨年」問題,所以依華人的算法,老師傅的年壽應該是101,不是102,更不可能是103。到目前為止,只有自由時報3月22日南部新聞【客家藍衫大師101歲國寶謝景來 睡夢中辭世】的報導是正確的。
不過,人死為大,媒體人或許有其「特殊」的算法,是我們小老百姓難以理解的。像前立法院長倪文亞生於1906年,於2006年6月03日去世,再怎麼算都不可能多於102歲;可是當年各家媒體說他享壽105歲,甚至有人還稱他是「台灣最長壽的人」..茲節錄一段當時的相關報導於下:「【中央社記者曹○○台北三日電】前立法院長倪文亞今天辭世,享壽一百零五歲……一九零六年出生的倪文亞,一九七二接任立法院長,一九八八年底隨一批資深立委卸任,退出政治舞台。他擔任院長近十七年,是中華民國行憲以來在任最久的立法院長。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參加「客家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座談會有感

阿熱姐

台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在4月28日(週四)晚間七點假台大社科院國際會議廳辦「客家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座談會,個人雖非會員,但基於長期對客家語文傳承的關心,還是抽空去聆聽專家前輩們的閎論高見。
跟以前參加過的一些非大型的座談會一樣,主事者花太多時間在介紹與會貴賓上,而且又讓中央與台北市客委會的官方代表在「宣揚政績」上佔用許多時間,以致座談會的真正主角(受邀撰稿的與談人)上台發表意見的時間晚到8:05才開始。因為流程落後太多,上台的發言人說明各自觀點的時間自然受到嚴重壓縮,沒有足夠時間說清楚講明白,每個人都是在奪命的催促鈴聲中匆匆作結,聽眾既無法立即消化,主事者也不給聽眾任何提問的機會。
名為「政策的回顧與展望」的座談會,但認真檢討、積極展望或較具有前瞻性的、建設性的討論卻不多;尤其官方代表的「政績宣揚」,讓人有「本末倒置、反客為主」的錯愕感,誤以為這是政令宣導會,而不是民間或學術的座談會。個人對官方的說詞有一些疑點很想提問,主事者卻在講完他要講的話之後隨即宣布座談會結束,我則留下了滿腹疑問。
一般研討會或座談會都會在論文發表人或與談人發言完後留下一些時間給台下聽眾發問,並讓作者適時回應;或者在所有該上台發言的人都講完之後安排一段「綜合討論」的時間,讓台上台下有機會互動或做意見交流,但這次的座談會卻都付諸闕如,給人草草了事或大拜拜的感覺。
此次座談會,與談人無法暢所欲言是憾事,與會的聽眾不僅未能現場提問,連呈遞書面意見的機會都沒有,更是前所未有。嚴格說起來,這並不是很成功圓滿的會議。

客家!切莫存有被迫害心理!

張鎮堃

有些人以「獨尊國語」是客語的加害者,有些人認為「閩南沙文主義」是客語的最大殺手,這些都是過去或多或少存在的現象,在導正這些現象的時候,我們要時時省視,所採用的手段是否過當,是否也正造成對其他族群的傷害;我們要理性的搶救客語,就必須放下悲情,鬆開被迫害心理,才能有利於客語的發展。
長期的被迫害心理出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最為明顯:
其一是許多客家人喜歡一再強調客家人來台灣的年代較晚,好的地方都被閩南人佔據了,所以祇能住到山上去;事實上,很多的研究都顯示客家人原本就習慣住在山坡地帶,耕農為業,這在許多國家的客家聚落都是如此環境,因此客家人才有耕讀傳家,晴耕雨讀的傳統說法。
其二是在社會上若出現對客家不利的事情,不論事件大小就無限上綱。例如一位苗栗的老太太到雲林探監,被監獄人員要求不要講客語,消息見報,一時討伐聲四起,連客家行政機關也加入戰局;我們似該想到肇因是我們國家對多元文化的認知尚有不足,而不是愛哭不得嘴扁,見獵心喜的攻擊,徒然增加族群間的隔閡。
第三種現象是信心不足,處處過度自我保護,就連各級客家行政單位也如此,對外議事時,凡事怕吃虧,只想佔便宜,大行利己主義,讓人覺得原來客家人就是這麼小氣。
我們當摒除被迫害心理,積極發揚利他精神,才能恢復自信,改變社會對客家人的刻板印象。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花布是客家人專有的嗎?

張鎮堃
有人問:「花布是客家人專有的嗎?」
我們可以理解客委會剛成立的時候,急於讓客家現身,需要一些驚豔,講「客家花布」是其中之一的手段,但是對於許多曾經生活於花布年代的閩南人來說,心裡不能接受,認為此舉形同搶奪霸佔;花布,曾是戰後所有台灣人共同使用過的產品,是大家一起擁有的共同記憶。
「先講先贏」是台灣社會的時常出現的野蠻行為,當客家人無聲的時候經常是受害者;而今日我們漸有發言權的時候,切莫把客家講得太特別,我們應與其他族群共享生活記憶,多一些「我們的」,少一些「我的」,如此,族群關係才會更和諧。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客家預算倍增用到哪裡去?

張鎮堃
自從客家人懂得運用選舉換取客家權益以後,客家政見、白皮書萬應萬靈,客家預算成了只漲不跌的績優股;我們樂見政府用較多預算來修補過去語言政策對客家話造成的傷害,但我們希望在增加客家預算時,先告訴社會大眾,要推行怎樣的客家政策,需要多少預算,如此才能讓所有納稅人心服,畢竟預算是所有族群一起的納稅錢。
在台灣的客家人是台灣的當然主人,我們不能讓政府忽視客家,也不能讓政府假客家之名浮編預算,如此,才有盡到主人的責任。今年,民國一百年,當我們聽到行政院客委會的預算編列三十幾億,我們並不急著高興,我們在等著政府告訴我們,編了這麼多預算用到那裡去?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大學「客家學院」離「客家」愈來愈遠

黃永達
依據2000年扁政府的專門客家學院政策,在2003年8月由地處南桃園大客庄中央的中央大學,率先成立客家學院,下設客家研究最核心的研究所,「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與「客家語言文學研究所」,當時陳總統親自主持成立學院典禮。之後各大學紛設客家學院系所,包括新竹交通大學、苗栗聯合大學,一時興起「客家學」的教研學術活動。

近年來,各種奇怪的現象在這些學術殿堂陸續出現,南部有高雄師範大學的客家語文研究所險些被栽撤,交通大學客家學院聘任師資只有不成比例的少數教授諳客語及客文化,中央大學、聯合大學也好不到那裡,即使是少數諳客語的教授們,也不易聽到他們及學生們使用客語做教學及其他教研活動。更令人不解的是,只有中大有原有的兩所、交大有客家人文社會系,其他系所名稱就弄個甚麼客家與傳播、客家與經濟產業之類。交大是兩系一所,中大、聯大皆有所無系,「客家學院」的名稱都很大,系所數很少(有三個系所就成院了)也很小,上課時除幾門客語文課外,根本不見用客語來講授法政、經濟、社會、傳播或其他通識課程。總體軟硬體看起來,各客家學院都無幾像樣,離原本扁政府時代設院系所的初衷愈來愈遠。

更為奇怪的謬論,出自該等校院系所的一些主管及師資們:其一是,非客籍教授做客家教研比較客觀;其二是,使用華語做教研活動比較精準,客語較難表達學術論述;其三是,適任的客籍教授難尋,也少有人來申請;其四是,全以客家做教研內容,學生將來不易找工作。事實上,這四項推諉之辭都不攻自破,客家教研難道不須實證基礎,有實際生活體驗就會不客觀?華語、英語、日語能表述的,客語為甚麼不能表述?教授們無法用客語講述,那是教授的問題呀!社會上客籍師資人才濟濟,院系方有心好好往客家發展,難道會找不到適任師資?再說,學術原裡只有一個,不會因語言、族群不同而相悖。

再者,1999年馬選台北市長時,競選白皮書白紙黑字說要在市立教育大學成立客家語文系所,以培養客語文師資,一直到他卸任接著主政中央共11年,連個師資培訓班(也在競選白皮書內)都沒有。以此為例,可知競選承諾是一回事,真正施政又另一回事,白皮書是騙選票用的,選上了,要做不做看我高興,不用看選民高興。馬市政府及馬政府的高教機構沒把「客家」學術教研發展當一回事,有原有三校聊備一格就可以交差了事,三校主事者也跟著將之邊緣化,要有甚麼更開創性的做法,談都不用談,高層不在意,這些只在口裡喊學術獨立的校院揣摩上意,還在意甚麼「開創」、甚麼「客家學術」?

英文毋壁講係[奇恥大辱],毋曉母語該係麼介?

黃永達
逐年逐月就有TOEIC多益測驗舉辦,奈央時報名就做得,這係一種國際英文溝通能力个資格測驗,舊年3、4月个時節,該測驗機構有統計亞洲國家間个排名,台灣考生比輸日本、韓國等國,當時擔任行政院副院長个朱立倫講這係「奇恥大辱」,台北縣周縣長還要縣內學校加強英文教學摎上課時間。

英文能力毋好就怪教學時間毋罅,這係思考方向差大碼咧。大自家知,台灣學生仔從小學就有教,國中、高中英文課逐日就有,到大學還有大學英文,用力花時讀英文絕對毋輸該幾个國家,過講,台灣子弟其他各項表現也毋會輸人啊!恩裡從澳洲(英語國家)語言學者个一項研究就做得提供這个答案。該研究係對澳洲原住民─毛利人子弟个英文溝通能力做調查,得到个結果係,會毛利話个毛利子弟,佢兜个英文程度比毋會毛利話个毛利子弟強加儘多。

儘簡單个道理,從細就使用毛利母語祖宗言个子弟,所有家族、社區、生活个大細項事情,佢全參與得到,語言摎生活密切結合,佢當然從細就培養著語言个情感、歷史个情感、使用語言个能力(包括音調、語法、情緒、內涵)摎語言个精準性,佢要學英文,自然捉得到英文个情感,也曉得較精準來使用(講、聽、讀、寫)英文,因為語言溝通摎運用个原理係共樣个。換句話來講,講母語係從細培養語文能力个最好方法。這就說明了日本、韓國子弟仰般英文能力較好,因為佢兜个大細從學講話開始到大,從來就無離開母語祖宗言,佢做得從家族、屋肚、社區等生活中當實在个學習到、培養到語言个時空情感摎溝通能力,佢要學麼介其他語言就較遽體會、較遽上手,又做得到位。

另外一方面,講母語祖宗言係代表一儕人个自尊、自信、自重,係基本个做人道理,全世界無一个所在像台灣,朝野共下想要擲忒自家个祖宗言,全心學外背个語言─華語、英文,在專制中國各地區,「朝」推行普通話,「野」講地方語言,無論老嫩大細,先生走販,從細到老都講地方祖宗語言。恩裡選出來个大官啊大官!係講英文毋壁安著「奇恥大辱」,該毋曉母語又係麼介?英文輸人,母語祖宗言乜輸人,該又係麼介?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2011年苗栗縣第14屆夢花文學獎 徵文活動 (2011/3/1-4/29)

苗栗夢花文學獎徵文 今年有母語創作獎項

2011年苗栗縣第14屆夢花文學獎徵選,訂於100年3月1日至4月29日止受理收件,本屆夢花文學獎為鼓勵及重視母語文學推廣與提供國小、國中及高中(職)在籍學生參加,設有「小夢花兒童詩」、「青春夢花-詩歌」及新增母語文學的徵文,歡迎全國對文學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與投稿。

教育處處長彭富源表示,為鼓勵文學創作,發掘和培養文學新人,獎勵內容精湛、文風純正,具有閱讀情趣的作品,以推廣本縣文學風氣,提昇文學創作水準,進而美化心靈。

100年徵文項目包括散文、短篇小說、報導文學、新詩、小夢花兒童詩、青春夢花-詩歌、及新增母語文學等7類的徵文,歡迎全國文學愛好者踴躍參加,藉此讓苗栗的文學展現傳承風貌與激發在地文學的認同感,進而提昇文學創作與欣賞理念,傳達薪火相傳的意涵。

獎勵部份,散文、短篇小說、報導文學、新詩及母語文學等各遴選首獎乙名、優選、佳作若干名;首獎獎金新台幣5萬元整、優選各3萬元,佳作各1萬元;小夢花兒童詩優選若干名,每名獎金新台幣2000元。青春夢花(詩歌)優選若干名,每名獎金新台幣5000元,各級學校績優工作人員,依苗栗縣政府公佈得獎名單(含指導老師),本權責依相關規定辦理?獎,鼓勵其指導創作與薪傳文學。

活動詳情:http://lib.miaoli.gov.tw/news/index-1.asp?Parser=99,20,82,74,,,1067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見證的力量與危機

鳳林張家二二八事件中,唯一的倖存者張依仁先生過世了.3/5(六); 將在台中舉行告別禮拜.
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106&Itemid=57

猶記得去年張炎憲教授發表"花蓮鳳林二二八"一書,年邁的張依仁先生終於打破多年的緘默,接受採訪,做出珍貴的歷史見證,讓這本口述歷史彌足珍貴.然而歲月是殘酷的,人的肉身畢竟抵擋不了歲月的流轉,張依仁先生的辭世,提醒我們見證必須及時留下,才有力量.

我在"花蓮鳳林二二八"這本書裡閱讀到一個飽受苦難的客家家族,如何在政治風暴中倖存綿延.閱讀過程中我內心激盪低迴不已,由衷感謝他們願意揭示最深沉的苦難,使其成為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十多年前,另一個難得的機緣,我在寶島客家電台採訪了張七郎的養女(媳婦)張玉嬋女士.她貞靜堅定的形象,令人難忘.隨著自己對台灣史的理解日深,加上個人的歷史情感累積,我在2009年根據張女士口述的內容,寫了一首客語詩:

鳳林,鳴蟬

莫噭,家娘講
毋管堵著麼該
定著愛



溪水東流
悠悠似暗夜
忍毋歇个冤情
人講涯个命恁硬
阿爸阿哥阿叔
連續
六下銃聲




沙埔底下
兩個小兒為伴侶
滿腔熱血洒郊原
斯人
斯文
為麼該犧牲?

土地還在
就有生路
家娘講,不係先生娘咧
咬牙做田事
日日低頭bang草
一回目
草又生出來咧

行過靚靚、淨麗个
河壩唇
大樹企挺挺
上主垂憐
祢敢有聽著
行過死亡暗坑个
祈禱
涯吟詩像樹頂个蟬

一聲又一聲
一聲又一聲

這首詩我將它收在"歷史講義"組詩之中,國立台灣文學館的"母語文學常設展"也收錄了這首詩,不過日前我到館參觀時,卻發現它被不倫不類地配上輕快愉悅的襯底音樂,令人愕然!或許不是有意侮慢,但相關人員對台灣歷史的輕忽無知,是不爭的事實.當下我即提出修正的要求,該找個時間再確認一下.